介绍刘禹锡的演讲

刘禹锡是谁?
1个回答2022-10-19 23:06
刘禹锡可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人物
他是位比较有名的诗人
刘禹锡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7-05 21:26
刘禹锡是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其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刘禹锡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
刘禹锡 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02:18
  刘禹锡看病的故事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过监察御史一职,后被贬回家闲居,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前来探望。朋友对他说:“您患病有些日子了,应该去治一治了。我给您推荐一名良医吧,保证您药到病除。”

  刘禹锡因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到医生那里去诊病。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地观察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最后很有把握地说:“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地减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变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口袋。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说罢,取出一些药丸,嘱咐说:“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烦忧,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回归损耗的元气了。只是要特别注意: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药,服过量的药是会损害身体的。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家后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了。过了一个月,食欲大增,步履矫健,身体比以前强健多了。

  人们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前来祝贺。也有人对他说:“你获得的药真是神了!真难得呀!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药,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刘禹锡听后连连点头。于是,他继续服药。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疼,像是得疟疾。这时他想起医生对于服药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地说:“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连忙取了解毒药给他灌下去。这才转危为安。刘禹锡回到家中后,老老实实按医嘱服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刘禹锡由于听信别人不负责任的话而怀疑医生,结果服药过量,引起药物中毒。从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教训:怀疑别人要有根据,不能只凭主观猜测,也不能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一句话,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一切事物。

  我们还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办什么事都应当掌握一个“度”。事物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量上超过一定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刘禹锡先后服用的药并没有变换,只是服用量超过了限度,使得治病的良药变成了害人的毒药。由此看来,掌握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只有学会这个本领,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然而,刘禹锡犯的错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如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深信不疑,对于他人事事处处设防。在这种心态下,遇事总是满腹狐疑,总怀有猜忌之心,就会把别人都当成心怀叵测的人,就会把忠言当成花言巧语、另有目的。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防范他人上,人与人之间还能坦诚相见吗?人际关系还能和谐吗?还能把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好吗?这也许就是我们应从刘禹锡看病所犯错误中所汲取的教训。
刘禹锡的诗
1个回答2023-05-15 05:26
望洞庭,刘禹锡
刘禹锡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3 16:28
刘禹锡看病的故事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过监察御史一职,后被贬回家闲居,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前来探望。朋友对他说:“您患病有些日子了,应该去治一治了。我给您推荐一名良医吧,保证您药到病除。”

  刘禹锡因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到医生那里去诊病。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地观察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最后很有把握地说:“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地减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变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口袋。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说罢,取出一些药丸,嘱咐说:“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烦忧,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回归损耗的元气了。只是要特别注意: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药,服过量的药是会损害身体的。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家后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了。过了一个月,食欲大增,步履矫健,身体比以前强健多了。

  人们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前来祝贺。也有人对他说:“你获得的药真是神了!真难得呀!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药,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刘禹锡听后连连点头。于是,他继续服药。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疼,像是得疟疾。这时他想起医生对于服药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地说:“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连忙取了解毒药给他灌下去。这才转危为安。刘禹锡回到家中后,老老实实按医嘱服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刘禹锡由于听信别人不负责任的话而怀疑医生,结果服药过量,引起药物中毒。从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教训:怀疑别人要有根据,不能只凭主观猜测,也不能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一句话,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一切事物。

  我们还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办什么事都应当掌握一个“度”。事物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量上超过一定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刘禹锡先后服用的药并没有变换,只是服用量超过了限度,使得治病的良药变成了害人的毒药。由此看来,掌握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只有学会这个本领,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然而,刘禹锡犯的错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如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深信不疑,对于他人事事处处设防。在这种心态下,遇事总是满腹狐疑,总怀有猜忌之心,就会把别人都当成心怀叵测的人,就会把忠言当成花言巧语、另有目的。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防范他人上,人与人之间还能坦诚相见吗?人际关系还能和谐吗?还能把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好吗?这也许就是我们应从刘禹锡看病所犯错误中所汲取的教训。
刘禹锡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7 10:35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刘禹锡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9 22:58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过监察御史一职,后被贬回家闲居,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前来探望。朋友对他说:“您患病有些日子了,应该去治一治了。我给您推荐一名良医吧,保证您药到病除。”

刘禹锡因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到医生那里去诊病。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地观察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最后很有把握地说:“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地减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变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口袋。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说罢,取出一些药丸,嘱咐说:“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烦忧,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回归损耗的元气了。只是要特别注意: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药,服过量的药是会损害身体的。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家后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了。过了一个月,食欲大增,步履矫健,身体比以前强健多了。

人们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前来祝贺。也有人对他说:“你获得的药真是神了!真难得呀!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何不前去多索取些药,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刘禹锡听后连连点头。于是,他继续服药。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疼,像是得疟疾。这时他想起医生对于服药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地说:“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连忙取了解毒药给他灌下去。这才转危为安。刘禹锡回到家中后,老老实实按医嘱服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刘禹锡由于听信别人不负责任的话而怀疑医生,结果服药过量,引起药物中毒。从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教训:怀疑别人要有根据,不能只凭主观猜测,也不能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一句话,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一切事物。

刘禹锡?
1个回答2022-07-07 08:28
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11:17
  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名人的成功故事
1个回答2024-05-16 02:13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三个小故事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