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到演讲的预计效果

形容早想好的计策达到预期效果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17 04:53

锦囊妙计、万全之策、谋无遗策、谋无遗谞、算无遗策

形容早想好的计策达到预期效果的成语介绍如下:

1、锦囊妙计

[ jǐn náng miào jì ]

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刘备)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2、万全之策

[ wàn quán zhī cè ]

策:计策、办法。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

出 处

《三国志·刘表传》:“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3、谋无遗策

[ móu wú yí cè ]

指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

4、谋无遗谞

[ móu wú yí xū ]

遗谞:才智不足之处。 所设计谋没有不足之处。形容计谋周密,十分稳妥。

5、算无遗策

[ suàn wú yí cè ]

算:计划;遗策:失算。 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

出 处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算无遗策,画无失理。”《南史·梁简文帝纪论》:“自谓安若太山,算无遗策。”

计划得到预期的效果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5 21:19
  不出所料
  bù chū suǒ liào
  【解释】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见你不在,我就猜着到这里来了,所以一直赶来,果然不出所料。”

  【结构】动宾式。

  【用法】中性。用于人对事物的推测。一般作谓语。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料;不能写作“抖”。

  【近义词】料事如神

  【反义词】出其不意、出人意表

  【辨析】“所”和动词“料”构成名词性词组;不是“所以”的意思。

  【例句】学校气象组预报下午有雨;果然~;黄昏时大雨倾盆而下。
形容早想好的计策达到预期效果的成语
1个回答2022-11-28 03:27
锦囊妙计
万全之策
谋无遗策
谋无遗谞
算无遗策
妙策如神
神术妙法
神术妙策
神谋妙策
神机妙策
神算妙计
妙算神机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幽默故事应该以____方式讲述。
1个回答2024-01-31 01:20

A 选项是文中未出现的内容; B 选项与文章内容相悖; C 选项是在第五段中谈到搜集幽默素材时应该留意的内容之一,只是列举,同样不具有概括性,因而不能入选。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幽默故事应该以____方式讲述。
1个回答2024-01-20 23:21

A 选项是文中未出现的内容; B 选项与文章内容相悖; C 选项是在第五段中谈到搜集幽默素材时应该留意的内容之一,只是列举,同样不具有概括性,因而不能入选。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用什么成语
2个回答2022-10-05 16:55
事与愿违
shì yú yuàn wéi
[释义]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语出] 三国·嵇康《幽愤》:“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正音] 与;不能读作“yǔ”或“yù”。
[辨形] 与;不能写作“于”。
[近义] 大失所望 适得其反
[反义] 得心应手 万事亨通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形容事情不称心。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用什么成语?
1个回答2023-08-05 08:53

事与愿违:意思是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指事情没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 词目 事与愿违 发音:shì yǔ yuàn wéi

差强人意:一般作谓语、定语,出自《后汉书·吴汉传》,差:尚,略,还;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讲的是一件事情有很多不足。chā qiáng rén yì

不尽如人意:“不尽如人意”中的“尽如人意”系成语——完全使人满意,在它的前面加“不”意思就是“不完全使人满意”bù jìn rú rén yì 

天不遂人愿:上天不顺从人的意愿.指事物不按自己所想的发展

南辕北辙: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用什么成语
1个回答2023-08-17 21:33
  一、可以用成语:事与愿违。

  1、成语解释: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2、词性:贬义词。
  3、用法:一般作谓语、定语。多用来形容事情不称心。
  4、结构:主谓式。
  5、近义词:大失所望、适得其反。
  6、反义词:得心应手、如愿以偿、万事亨通。

  二、出处
  1、语出晋代嵇康的《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意思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遇到此事我逗留下来。因为当时时代背景的现实残酷,无法比拟“北游的鸣雁”那般自由,那般洒脱,嵇康不得不逗留下来。
  2、愿:意愿。违:违背。遘:动词,遇到。兹:指示代词,这个。淹留:动词,羁留;逗留。
中学生近视率达70.6%,如何才能有效预防近视?
1个回答2024-02-10 15:17

众所周知,我国是教育大国,在我国学生的人口数量也是非常之多,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人人都能受教育的任务,但是在我国中学生中近视的几率却非常之高,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眼睛就已经近视,而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很多家长并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导致我国中学生近视率高达70%左右,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提出合理的方法,有效的防止孩子们近视,如今手机的流行是造成孩子们近视的很大的原因之一,应该合理的控制学生们玩电子设备的时间,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防近视意识,提高孩子们对这一方面的观念,面对如何才能有效预防近视我为以上3点做出详细解答:

一、控制学生玩电子设备的时间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现在的教学方式有的地方也需要用到电子设备,而造成学生近视的很大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长时间的观看电子设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学生玩电子设备的时间,以达到有效的防止近视。

二、学习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坐姿

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同学写着写着字,眼睛就已经趴到了桌子上,这样就导致孩子们提前变得近视,应对这一问题,老师们应该监督孩子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坐姿,有效的防止近视。

三、加强学生的防近视意识

在我国学生的人口数量已经非常之大,但是中学生近视率却达到了70%,应对这一情况,我觉得很大的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防近视的宣传不够强,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学生在这方面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防近视意识。

各位看官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见解,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哦。

预期效应有什么典故或是什么小故事之
1个回答2024-02-11 23:37
预期效应
指的是动物和人类的行为不是受他们行为的直接结果的影响,而是受他们预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所支配。
心理学家廷波克1928年对猴子做实验:训练其完成一项辨别任务——猴子的沮丧。
实验以猴子为受试者,训练其完成一项辨别任务。实验者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放入两个带盖子的容器中的某个,然后用一块木板挡信猴子的视线。过后,让猴子在两者中进行选择,结果发现,猴子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能准确地从装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食物。然后,实验者再次当着猴子的面把香蕉放入后,又在挡板后面把香蕉取出来,换成猴子不喜欢吃的莴苣叶子,并要求猴子取食。
结果发现,当猴子从容器中取出莴苣叶子而不是香蕉时,猴子显露惊讶的表情,似乎是“大吃一惊”的挫败感,它拒绝吃莴苣叶子,并会四周搜索,寻找期望中的香蕉,寻找失败后,甚至非常沮丧地向实验者高声尖叫,大发脾气。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