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地址

炭河里遗址在哪儿
1个回答2023-11-24 09:25

炭河里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_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是南方最著名的青铜器出土地。遗址年代约为商代到西周时期。宁乡位于长江以南,却有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出土,其中包括中国最大的方尊——四羊方尊,最大的铜铙和最大的铜瓿。
炭河里遗址现存主要部分为黄材河北岸与土段溪交汇处的扇形地带,城墙西南和东北分别靠近两条河的河岸,城内保存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城外新发现保护面积为21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达40多万平方米。1963年确认为西周遗址,分别于1973年和2001年进行小规模试掘,2003年到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发掘了西周早期大型建筑基址、城墙遗址,清理出了七座西周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目前该地共出土了包括“全国十大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在内的2000余件文物。
整体看来,墓葬出土铜器种类和风格与炭河里城址采集的残铜器及以往这一区域出土铜器类似,玉器也和炭河里遗址内采集的玉器以及邻近出土戈卣、云纹铙中所藏玉器种类相同。可以确定墓葬、城址与周围地区出土铜器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炭河里遗址的发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填补了湘江流域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缺环,找到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宁乡铜器群"的文化载体,同时证明宁乡黄材一带在商末周初曾经是湖南及其周围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为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等重大课题的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2005年4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6年5月,炭河里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黄材镇:黄材镇地处宁乡西部山区,距宁乡县城50公里,位于“黄祖沩”旅游公路南大门的入口处,是“四羊方尊”等青铜器的出土地,与桃江、安化相邻。境内拥有全国第三大土坝工程,风景秀丽的黄材水库,经勘探,拥有储藏量相当丰富的锰、锑、铀、金刚石等稀有资源。2004年村级区划调整后,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12个村民小组,15474户,54296人。其中非农人口1291人
炭河里遗址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02 05:20

炭河里遗址位于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是已知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发现于1963年初,考古工作者曾对此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证明炭河里遗址为西周时期某一方国的都城所在地。该地共出土了包括“全国十大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在内的2000余件文物。炭河里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00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1963年初发现,1976年进行过小面积试发掘,1994年重新勘探,认为该遗址与青铜器有直接关系,是揭开宁乡青铜器之谜的突破口。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试挖掘,发现大型土台建筑遗迹,确定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2002年、2003年、200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不仅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和城墙,还在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西周古墓葬,出土了具有本地文化特征且器物极为精美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

大河村遗址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08 05:51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东北部12公里处、107国道和连霍高速交汇处的东南隅,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1972年—1987年遗址曾先后发掘21次,出土大量房基、窖穴和墓葬,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发掘表明,先民们曾经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2001年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河村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残存的房屋建筑,目前已发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距今约有5000年,属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建筑,为目前国内该时期仅存的房基。这里出土有许多陶器,主要有红陶黑彩和白衣彩陶,在彩陶片上还绘有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这一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和古代天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村遗址的遗址概况
1个回答2024-05-15 17:26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郊107和310国道交汇处的东南隅,发现于1964年,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距今 6800--3500年,面积40万平方米。
大河村遗址遗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区,房基相叠、窖密集:两处仰韶文化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别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和西部。龙山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的四周边沿地带,夏商时期的遗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西南部。其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文化层最厚处达成12.5米。
遗址一、二期遗存近于庙地沟类型或与之相当。三、四期遗存为秦王寨类型,有人称之为大河村类型。这种遗存有四组连间建筑和大量陶器等遗物、墓葬,其中尊、背壶和锅显示了与大汶口或屈家岭文化的交流关系。五期遗存是早期龙山文化,六期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
1972年--1987年先后发掘21次,出土房基47座、窖穴 297座、墓葬354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遗址中出土的木骨整塑陶房F1-4,是目前我国出土同时期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发掘时,1号房基北墙残高近1米。据碳14测定距今5040±100年。它是一组两面坡式的排房建筑,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居民建筑的基本形制。
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在仰韶文化中独树一帜。彩陶双连壶造型独特,被誉为中国史前最美丽的彩陶。彩陶中的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象图案,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的遗物。

黄河流域发现了哪些文话遗址
1个回答2024-02-17 01:13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河姆渡遗址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2-14 04:41
  河姆渡遗址 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的纪念馆
1个回答2024-04-07 17:22

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于2005年对馆内的地面陈列展览进行了一资次自1964年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地扩建改造,新展厅于2006年3月19日正式竣工并重新开放。改造后的展厅面积由原来的60平方米扩展到632.93平方米。面貌一新的展厅内容分为“侍漏定襄县——晋察冀地区的两大门”、“地道战——战争史上的伟大创举”、“西河头地道——拱卫解放区的地下长城”、“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开放最早的红色景点”四大部分。在长225.96米的展线和面积达923.89平方米的展览中,共展出图片158幅,各种图表16张,实物122件。整个展览以人为本,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和景观、雕塑、油画等艺术表现手法,大大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系统、完整地反映了以西河头为代表的华北人民战争奇观——地道战的创建、发展概况。 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城西2公里处的西河头村老乎烂,距太原去五台山旅游的必经之路——忻州至五台山旅游公路北侧仅1公里。其前身为1964年建立的“定襄县西河头外事接待站”,1996年改称现名。该馆占地11735.02平方米,建筑面积1583.15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15名。属自收自支的国家事业单位。馆内现设有办公室、接待部、后勤保卫部等中层管理机构和停车场、旅游饭店、顷州工艺口门市部等接待服务设施。
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三大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之一,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人民防空教育基地和校外综合体验教育实践基地。
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作为融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游乐于一体的理想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自1964年开放以来,已接待了94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万人次的参观,现已成为华北地区极具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宁乡炭河里遗址是哪个时期的遗址以及特点
2个回答2023-11-24 09:26
炭河里遗址位于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是已知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发现于1963年初,考古工作者曾对此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证明炭河里遗址为西周时期某一方国的都城所在地。该地共出土了包括"全国十大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在内的2000余件文物。炭河里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00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1963年初发现,1976年进行过小面积试发掘,1994年重新勘探,认为该遗址与青铜器有直接关系,是揭开宁乡青铜器之谜的突破口。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试挖掘,发现大型土台建筑遗迹,确定为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
2002年、2003年、200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不仅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和城墙,还在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西周古墓葬,出土了具有本地文化特征且器物极为精美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
吃饭不长肉
1个回答2024-05-30 23:11
可能是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差,可以吃些多酶片或乳酶生帮助消化,或打肠道寄生虫,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