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气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2-25 08:32

彭水县境,商至春秋属巴国;战国属楚黔中郡,秦仍属黔中郡。
西汉建元初(前140年),置涪陵县,属巴郡。始建国元年(9年),改涪陵县为巴亭。建武元年(25年)复置涪陵县。东汉建安六年(201年),置巴东属国,析涪陵县地置涪陵、永宁、丹兴、汉葭4县。
蜀汉承汉制。章武元年(211年),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改永宁为万宁,析涪陵县地置汉复县,彭水地属涪陵郡。延熙十三年(250年),析涪陵县地置汉平县。
晋承蜀制。太康元年(280年),省丹兴县入涪陵县。咸和三年(328年)始,彭水等地少数民族起义,史称“地殁蛮僚”,涪陵郡迁至汉平县。南齐时,复置涪陵、汉葭两县,属涪陵郡。北周保定四年废涪陵等县,置奉州,属益州。建德三年(574年),废奉州置黔州。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县,属黔安郡。大业十年(614年),分彭水地置信安县。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为信宁县。
五代属黔州、武泰军节度管辖。
宋嘉祜八年(1063年),省都濡、信宁、洋水、洪杜4县入彭水,隶黔州。绍定元年(1228年),属绍庆府。咸淳八年(1272年),治所移至乌江西岸壶头山麓。
元二十八年(1291年),绍庆府升为总管府。至顺元年(1330年),改称绍庆路。
大夏,仍属绍庆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绍庆府,彭水县改属重庆府;洪武五年(1372年),废黔江县入彭水;洪武十年(1377年),废武隆县入彭水,改隶涪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武隆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黔江县。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治所从壶头山麓迁入汉葭。
清顺治二年(1645年),复隶重庆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隶黔彭军民厅。乾隆元年(1736年),改属酉阳直隶州。
民国2年(1913年),属东川道。民国16年(1927年),改隶四川省长公署。民国24年(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属川东行署涪陵专区。1952年9月,属四川省涪陵专区。1968年6月,属四川省涪陵地区。1983年1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挂牌成立。1987年起,改属黔江地区。1997年6月改属重庆直辖市。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自然资源
1个回答2023-10-02 12:20

彭水县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孙轿系,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条,即乌江、郁江、普子河、芙蓉江;流域面积在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条,即长溪河、诸佛江;流域面积在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条,即中井河、后灶河、木棕河、棣棠河、跳蹬河、里头河、太原河;流域面积在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
彭水县境内乌江流长64公里,水流分布对称,与干流构成羽状水系,径流补给以雨水为主。多年平均流量为165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92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26立方米/秒,洪枯流量比率为58.60,最大洪枯水位差29~84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75.24亿立方米。郁江在彭水境内流长83公森激里,径流补给以雨水为主,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3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0.68亿立方米。彭水县地下此凯袜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1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出露量为7.9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35.2毫米,水资源总量为106.28立方米(不含乌江)。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名字来历
1个回答2024-03-05 12:40
来源于远古彝族部落名称:洪农禄券部,罗婺部。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著名人物
1个回答2024-03-13 05:14

熊先煜
熊先煜(1913-1999),字继璜,仡佬族,三桥永锡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入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第四期,继入陆军大学第五期。军校毕业后,曾任参谋主任、处长凯圆、团长、49军275师参谋长等职。中华扰孙迹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军区司令部参议、重庆步校军事教员、重庆市文史馆馆员等职。1999年9月18日逝世,享年86岁。
刘家华
刘家华(1910-1985)出生于大磏镇大磏村上场口。1934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2军团的第4师第11团第2连的班长。1935年11月,加入中四共产党。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人民功臣”称缓并号。1951年4月,调贵州遵义专区盐务局任局长。1955年8月后,历任贵州省盐务局副局长、省商业医院院长等职。1980年底,刘家华同志离取休养。1985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4岁。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文化
1个回答2023-11-30 16:38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纪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的传统节日“三月三”。
传说,远古时候,洪水淹没人间,只剩下天妃和观音兄妹俩人,他们抱住葫芦随波漂泊到昌化江畔的燕窝岭下,被大树卡住才活下来。洪水退后,兄妹俩分头出去寻找亲人,约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到燕窝岭相会。他们走遍天涯海角,皆寻不见人影。年复一年,眼看两人快要衰老,为使黎人不致灭种,妹妹拿定主意,在脸上刺上花纹,使哥哥认不出自己。于是翌年三月三日,他俩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生男育女,繁衍后代。从此,每年“三月三”,观音和天妃便带子孙们欢歌载舞,欣欢喜庆。后来,天妃和观音死在山洞里,化成观音石,黎族后人为纪念他俩,将石洞定为娘母洞,每逢三月三日,黎家男女老少,携粮带糖,从四面八方赶到娘母洞前,对歌、跳舞、射箭以纪念。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欢度“三月三”更加隆重。每年的这一天,黎族男女盛装打扮,成群结队赶往活动地点,以山峦对歌形式相邀自己的意中人,然后携手并肩双双散入丛林翠竹或小洞河边,互诉衷情,夜幕降落,情歌轻唱,对对情人沉醉在幸福之中。破晓,双方互赠定情信物,相约再会。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著名人物?
1个回答2024-03-06 15:37

五峰县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原汁原味,充满机趣与智慧,刘德培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山花奖”终身成就奖,位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首;五峰竹枝词堪称土家族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绚丽多姿;南曲、吹锣鼓、满堂音是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堪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堂戏、柳子戏、傩戏、皮影戏等。撒叶儿嗬五峰县土家族“撒叶儿嗬”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邃的哲学意义。清《长乐县志》云:“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曰丧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2014年8月6日,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结束。五峰联合巴东县申报的土家族“撒叶儿嗬”名列其中。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历代名人
1个回答2024-03-15 03:40

姓名备注黎培松 沿河县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范义勇 农艺师陈谋韬 特级教师杨胜全 高级农艺师杨胜华 文化馆馆长杜显双 农艺师杜先芬 沿河县县级骨干教师培训授课教师刘照进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主席冉茂易 沿河县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应刚 沿河县民族中医院副院长崔德富 贵州省特级教师杨超 高级农艺师何立高沿河县县旅游局局长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
1个回答2024-01-13 12:59

海南省保亭地区的黎族有杞、哈、赛等方言,每个方言区的语言、生活习俗亦有所异,但其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基本相同。千百年来,黎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民歌、故事、神话、寓言、谚语、谜语、舞蹈、音乐的艺术和织锦等。以民歌最具特色,种类有劳动歌,情歌、哀歌、生活自然等。
黎族民间舞蹈《打柴舞》、《打碗舞》、《八音舞》、《双刀钱铃舞》、《逗娘舞》等等。黎族民间传统竹木乐器种类主要有口弓、鼻箫、利咧、洞勺、拜、哔哒、独求鼓、叮咚木等八类。爱好者组合的业余“八音乐队”,即小铜锣、小木鼓、木琴、竹笛、唢呐、铜铃、小钹、毕哒8种乐器组合的演展队。乡村举行婚礼、入新屋的时候,都请来八音队,吹吹打打通宵正旦。它是黎族社会文明进步史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宝库的精品。 海南省黎族织锦起源于殷周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就已掌握了纺织技术,是中国各民族中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民族之一,其中保亭是全海南省黎锦最集中的市县之一。在宋元两代时,黎族的棉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织工艺品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这一时期历史上最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黎族纺织技术的基础上,不仅改革和创新了去籽、弹花、纺线、织布等纺织工具,还运用和推广黎族纺织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等技术,织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花纹图案。到明清两代,黎族织锦发展达到顶峰,黎族织造的龙被等黎锦精品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
1个回答2023-11-28 15:48

海南省保亭地区的黎族有杞、哈、赛等方言,每个方言区的语言、生活习俗亦有所异,但其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基本相同。千百年来,黎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民歌、故事、神话、寓言、谚语、谜语、舞蹈、音乐的艺术和织锦等。以民歌最具特色,种类有劳动歌,情歌、哀歌、生活自然等。
黎族民间舞蹈《打柴舞》、《打碗舞》、《八音舞》、《双刀钱铃舞》、《逗娘舞》等等。黎族民间传统竹木乐器种类主要有口弓、鼻箫、利咧、洞勺、拜、哔哒、独求鼓、叮咚木等八类。爱好者组合的业余“八音乐队”,即小铜锣、小木鼓、木琴、竹笛、唢呐、铜铃、小钹、毕哒8种乐器组合的演展队。乡村举行婚礼、入新屋的时候,都请来八音队,吹吹打打通宵正旦。它是黎族社会文明进步史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宝库的精品。 海南省黎族织锦起源于殷周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就已掌握了纺织技术,是中国各民族中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民族之一,其中保亭是全海南省黎锦最集中的市县之一。在宋元两代时,黎族的棉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织工艺品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这一时期历史上最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黎族纺织技术的基础上,不仅改革和创新了去籽、弹花、纺线、织布等纺织工具,还运用和推广黎族纺织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等技术,织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花纹图案。到明清两代,黎族织锦发展达到顶峰,黎族织造的龙被等黎锦精品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苗族的风土人情
1个回答2024-03-13 15:16
风土人情:

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