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的历史背景

天下长河历史背景
1个回答2024-02-16 00:43

《天下成河》历史背景设于清朝。

《天下长河》于2022年11月11日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同时播出。该剧首播就拿下卫视收视第一,紧接着一路长虹,流量与口碑双丰收,打破了多年来至巅峰跌落、沉寂已久的历史剧僵局,也许正因如此,该剧被许多观众誉为古装历史传奇剧的“回潮”之作。

剧集背景设于清朝,自不同角度,对不同角色的诠释,展现了在治理黄河这一千古难题下形形色色的百态群像。康熙十五年间,时逢暴雨,洪水咆哮而至,毁堤淹田,举目四望,汪洋一片,一时间人人自危。由此引出千余年来华夏民族永恒的主题:治理黄河。

该剧以“天下长河”为故事主线,根植于历史“长河”,讲述黄河文化精神传承的故事。剧中,靳辅临危受命,率领一众河工齐力抗洪,纵使被栽赃陷害仍在所不辞;陈首首培潢耿直率真,自称“河伯投胎”,以身测水流,不忘初心,真正做到“终生治河、毕于黄河”。

此外,无论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康熙、圆滑世故的明珠、还是毅然舍小我的芹庆靳辅之子靳治豫,结合着厚重的历史背景的叙述,人性鲜活毕露。该剧由治河推及治官者唯、治人心的深层内涵,展现了守正创新、鞠躬尽瘁、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核。

黄河的历史背景
1个回答2024-02-29 05:50
黄河的历史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清明上河园简介和历史背景
1个回答2024-03-16 02:41

清明上河园是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册散明上胡姿族河图》为蓝本建造的,清明上河园于始建于1992年7月,1998年10月对外开放。

清明上河园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以宋朝市井文裤弊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

清明上河园作为集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趣味娱乐旅游和生态环境旅游于一体的主题文化公园,突出体现了观赏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和情趣性等特点。

2005年推出二期工程,将《清明上河图》向皇家园林延续;2017年,清明上河园首次开放夜游,从此,清明上河园真正实现全天候旅游发展新阶段。

2019年,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收入突破一个亿。

清明上河园的历史背景?
1个回答2024-06-20 03:19

历史背景:

张择端在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当时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红河谷歌曲历史背景
1个回答2024-01-30 13:19
《侍正升红河谷》是一首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加拿大清物民歌,最初流传于沃尔斯里远征(老老Wolseley Expedition)时期(1870年)。有人推断这首民歌是本地被征服的原住民女子唱给凯旋东归的远征军士兵听的情歌,也有人认为民歌中的那位本地男士/女子,行吟踏歌想要挽留的姑娘/小伙,是想去安大略的工业城市发展,或是受不了西部的艰苦生活重回加拿大,说法不一而足。
中国有哪些名河又有什么背景故事
1个回答2024-05-02 13:10
一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河,又可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三大水系,合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4%。其中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澜沧江、海河、淮河、钱塘江属太平洋水系,长江长6397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最长的河流之一;黄河长为5464公里;怒江、雅鲁藏布江属印度洋水系;新疆西北的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水系。

二为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盐滩之中的内流河,以新疆塔里木河最长,2137公里,为中国第六大河,还有弱水等。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6%。这一河流稀少,并有大片无流区。
水浒传历史背景 水浒传历史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7 06:47

  《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因为政治的黑暗和官僚的腐败,导致民不聊生,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恶化。我国北方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虽然宋江起义失败了,但是一百零八好汉的事迹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

  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

  《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

魔戒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9-21 23:51
中古时代吧!
三国演义历史背景?
1个回答2024-02-01 21:25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三国至晋武帝司马炎重新统一这段历史为故事背景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隐宽州,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一说建安虞巧派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灶蔽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推荐好看的穿越小说,带有历史背景的,谢谢!
1个回答2023-05-08 14:31
独步天下,秀丽江山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