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苟营是什么意思

营营苟苟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3-11 22:06

解释 形容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

出处 李猜樱大钊《现在与未来》:“就是那最时髦的政客,成日价营营苟苟,忙个不了……又那个不是为他将来的物质生活作预备呢?”

例子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侃侃而谈,吹着他那套生意经和人生观,听得我那些一辈册兆汪子营营苟苟的同学目瞪口呆。”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营营苟苟是贬义词。

繁体 营营苟苟

营营苟苟:成语接龙顺接

苟且之心↣心悬两地↣地地道道↣道学先生↣生知安行↣行不及言↣州仔言外之意↣意气用事↣事以密成↣成败论人↣人中狮子↣完整接龙

营营苟苟:成语接龙逆接

目量意营↣一叶障目↣以备万一↣不知所以↣进可替不↣高歌猛进↣心比天高↣无所容心↣出有入无↣人才辈出↣大言欺人↣

成语接龙营营苟苟
1个回答2024-02-27 07:35
苟延残喘、
苟且偷安、
苟延残息、
苟合取容、
苟全性命、
苟且偷生、
苟安一隅、
苟且之心
营什么什么苟成语?
1个回答2024-02-22 07:47

蝇营狗苟【拼音】:yíngyínggǒugǒu 【解释】:营:蝇飞的声音;苟:苟且.苍蝇飞来飞去;狗只图生存;不知羞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 【出处】:唐·韩愈《送穷人》:“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什么营狗苟
1个回答2024-02-29 05:09
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

钻营,像狗那样苟且偷生。比喻品行卑劣,做事不择手段
矜持不苟的苟、一丝不苟的苟和苟且偷安的苟有什么区别
2个回答2023-01-26 06:28
矜持不苟的苟是随便的意思,一丝不苟的苟是马虎的意思,苟且偷安的苟是姑且的意思。意义不一样。
一丝不苟的苟是什么意思 一丝不苟的苟的含义
1个回答2022-08-18 15:31
1、一丝不苟的苟意思:苟且,马虎。

2、一丝不苟,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3、这则成语意思是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其结构为主谓式,多用于书面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苟苟被的苟苟咬伤了要治疗吗
1个回答2023-05-01 11:15
矜持不苟的”不苟“是指不草率;
一丝不苟的”苟“是指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苟且偷安的”苟且“是指得过且过。
蝇营狗苟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12-07 06:28

蝇营狗苟的意思是指像苍蝇一样追逐脏物,像狗一样苟且偷生;比喻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不顾廉耻地到处钻营。

蝇营狗苟,汉语成语,拼音是yíng yíng gǒu gǒu,意思是像苍蝇那样飞来飞去,像狗那样的苟且偷生,形容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出自韩愈《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返。该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如蚁附膻、抗尘走俗、寡廉鲜耻;反义词:怀瑾握瑜、冰清玉洁、光明磊落。

蝇营狗苟例句

1、许多作家并没有因环境险恶而以蝇营狗苟的态度来保全自己。

2、我们要使学校成为团结、和睦的整体,而不是蝇营狗苟,钩心斗角的场所。

3、有时我憎恨自己过着这种庸庸碌碌、蝇营狗苟的生活,如同燕雀一般毫无意义,要不是我年纪大了,我会参军入伍,争取出将入相,青史留名。

4、黄衫虽然一介弱女,却也并非不明大义,更非蝇营狗荷之人,她能深刻理解父亲送己前来的一片苦心,也能深刻理解“朝廷幸甚,天下幸甚”。

5、比之世间中那些蝇营狗荷,为了名利不惜出卖朋友,甚至出卖家人虚伪之徒,江湖人反而显得干净纯粹得多。

狗蝇苟营是什么成语
1个回答2024-01-24 04:49

关于狗蝇苟营是什么成语的问题如下:

详细释义

蝇营狗苟[yíng yíng gǒu gǒu]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出处:唐·韩愈《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例句:我们要使学校成为团结、和睦的整体,而不是~,钩心斗角的场所。近义词:禽兽不如.反义词:光明磊落。

韩愈《送穷文》的介绍:

送穷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这篇文章模仿扬雄《逐贫赋》的写法,借主人与“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的对话,以幽默嘲戏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君子固穷”的个性和形象,抨击了庸俗的人情世态,抒发了内心的牢骚和忧愤。

文章开头写主人一本正经地恭送穷鬼的离去。随后,作者以三个自然段叙述自己不当穷而穷的意蕴,借穷鬼与自己的对话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平。

最后出人意料地以“留穷”作结。全文意蕴上寓庄于谐,文字上寓谐于庄,情节波澜起伏、变化莫测,语言生动有趣、形神兼备,是体现韩愈奇崛文风的代表作品。

创作背景:

韩愈的《送穷文》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春。韩愈自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后,政治上一直坎坷不顺。贞元十九年(803年)任监察御史,不久又被贬阳山(今属广东)令。

元和三年(808年)被召还任国子博士,元和四年(809年)改官为都官员外郎,后又改官为河南令。这篇文章是韩愈在河南令任上所作。

作者简介:

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