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怎么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的作者是
1个回答2022-12-25 08:19
唐代诗人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4-28 07:50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1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
1个回答2024-06-01 11:03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是何处响起凄凉委婉的芦管声,使得一夜间远征的人个个眺望故乡思亲人。

以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另一首: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里的“受降”怎么读?
2个回答2022-10-30 16:50
shou和xiang,分别是第四声和第二声。
夜上受降城闻笛
4个回答2022-09-19 13:30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是何处响起凄凉委婉的芦管声,使得一夜间远征的人个个眺望故乡思亲人。
以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另一首: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
1个回答2023-08-17 03:49
  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诗词大意
2个回答2023-02-17 09:09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水口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6-20 06:56

单凭水口地名的由来,就足以给人美好无限的遐想。“自古水口火井城,天罡足下隐真名”。经考证,水口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发现了清洁能源天然气,并利用天然气熬盐。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周时水口就设置为“火井镇”,隋疡帝大业12年升为“火井县”,县衙就在现今水口天罡祠后面,著名大学者、星象学家袁天罡就曾在此任县令。因此水口在唐时就成为了邛州西路热闹繁华的商业中心。后来这里着重发展人工加工油菜籽的榨油业,因此后来就改为水口。
1940年置水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2年改乡,1986年建镇。1996年,面积72.4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集群、三溪、金银、青狮、曙光、合江、柿坪、金山、牛心、红梅、石尊、建华、李桅、飞龙、白象1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4年,撤销马湖乡,并入水口镇。
原马湖乡位于四川省成都邛崃市市境西部,距市区11千米。1940年置马湖乡,1958年改公社,1982年改乡。1996年,面积33.9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梁山、响水、红岩、惜字、钟山、祠堂、高岩、纸房沟、安子、陈沟10个行政村。2004年撤销并入水口镇。

借助外物成功的名人事例
1个回答2024-06-20 06:56
  成吉思汗,就是善于借助他人力量。铁木真当年进攻蒙古蔑乞儿部时,兵力不济,后来他联合草原雄鹰札木合,一举歼灭蔑乞儿部,等到他与札木合争雄时,又联合王罕,打败了札木合,奠定其草原霸主地位。

  汉高祖刘邦共有八个皇子,生母不一,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展开了子与子、母与母之间的明争暗斗。刘邦有位爱姬戚夫人,她想要刘邦废除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可吕后想保住自己的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于是她找张良帮忙。张良献上一计:"皇上一直想招聘四个隐居的贤人出山,但他们始终不肯,若将他们迎为宾客,太子常请此四人赴宴,必会被皇上看见而问其原因。"果然不出张良所料,高祖以为刘盈为人恭敬仁孝,天下名人慕名而来,终于打消了废去太子的念头。

  刘盈的成功完全是因为借助了四大贤人的盛名,借助他们的名望保住了太子的地位。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只有"好风凭借力",才能"送我上青云"。
马口镇的名称由来
1个回答2024-06-20 06:55

马口有个有趣的名字。照字面翻译,“马的口是也”。更引人入胜的是,离开马口三公里向北的地方,正有一个叫马身的乡村。每当外地人来到马口,识得如此别致的名字时,总免不了用开玩笑的口吻问道:“你们不会有个叫马尾的地方吧?”关于马尾的这一地名,有着这么一个倍受争论的传说。在离开马身再向北十六公里以外的亚逸依淡园丘曾一度被命名为“马尾”。在十九世纪中叶,大量的华人从大陆漂洋过海来到南洋求以生计。他们利用河流川流于马口和马身,当他们抵达亚逸依淡时,发现路线形如一头马,于是便把此地命名为“马尾”。可是由于当地人为马来人居多,后来“马尾”一名就被摒弃了,这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证实,可是它却为这地名来源增加了不少趣味。
其实,关于马口的名字来源,根据老人家的叙述,有着这么一个传说。在十九世纪中叶,当马口被开拓时,原始森林以及沼泽产生的瘴气,形成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得许多人都病倒了。也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关系吧,有一些人甚至得到了怪病和中暑,环境糟透了。在那个时候这些拓荒者大多数为客家人,当他们见面问好时,都问“您好末!”,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未好!”,发音颇像“茫嚎”(与马口的马来名字“Bahau”相似)。不幸的是,后来到达的福建人,也遭受到同样的遭遇。见面问候时也都说“柏厚”(不好的意思)。日子一久,涵生而成今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