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赏析

鹿柴 赏析
3个回答2022-08-05 17:43
这首诗体现出了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作者利用“听而不见”的视听差异,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力,既然“空山不见人”,却又是“但闻人语响”;既然“反景”,说明太阳已在视觉范围之外,又“复照青苔上”,这是诗人在诱导读者自我幻想出各自的林荫场景,因人而异。总之,这是一首典型的诗画相融佳作。
鹿柴 赏析
2个回答2022-09-29 04:50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赏析鹿柴
1个回答2022-09-08 11:05
1.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2.全诗用反衬表现手法来强化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王维的《鹿柴》的赏析
1个回答2022-08-17 15:31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一二两句主要突出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声。更突出了空寂感感。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生而色。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缠紧一点暖色,反衬的效果就更佳了。
赏析鹿柴中,入的传神之处
1个回答2023-08-21 16:57
鹿柴这首诗让我进入了传神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品赏析
1个回答2024-02-09 07:37

真实是文学作品感人的生命力,任何虚假的演示和一切虚伪的夸张都不足以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这个可怜小女孩不幸命运描写的同时,也对这个孩子在饥寒交迫、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写她对美食、温暖和亲情的幻想。作家细致地描写了小女孩关于温暖的火炉、肥美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四个幻想片段,而这样的幻想,恰恰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民众的难以实现其美好愿望,无法保障温饱的心理反应。而这样的幻想却有别于童话世界中那些铜头铁臂、青面撩牙、飞沙走石般的幻想式的描写,她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实的最真切反映,人物是随处可见的,故事是随时都可以发生的。
悲剧的力量在于把美好撕破给人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对一个花季少女纯洁灵魂的摧残,这个可怜的女孩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失去的一瞬间,仍然保持着对美好情境的向往,这或许就是人性的本真所在,而作家安徒生恰恰是把这个弱小生命的凄苦和悲惨命运与她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与破灭叠化在一起描写的,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文章这样描写到“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在幻景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作者把小女孩美丽的幻景与她面临的冷酷的现实叠化在一起描写,对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十九世纪中叶丹麦作家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这个故事描述了当时冷酪的现实与女孩美妙的幻想交织的画页。文章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之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明亮与黑暗的反差、温暖与残酷的对比,将整部作品引入一种令人心碎的凄惨境地。
这篇童话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作者把故事安排在大年夜这个特定时间里来展开是很有深意的。大年夜正是家人合家欢聚,寻欢作乐之时;而可怜的小女孩。在这个又冷又黑的晚上,孤苦伶仃流落街头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 “天冷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街上到处飘来富人家的烤肉香味。有钱人家的圣诞树是那么大,那么美,挂着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可是,就在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这时间,气氛与小女孩的年龄、行动、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在文章中,作者十分善于利用环境对比来衬托出凄惨的气氛。一边是“每个窗子里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鸭的香味”,一边是“小女孩的家只有房顶,破裂的四壁可以漏出风来,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同时,在贫富对比悬殊的社会环境中,少爷的马车在街上横冲直撞,小女孩为了躲避飞奔而来的马车,不小心把妈妈给她穿的大拖鞋跑丢了一只,当场有人捡起来嘲笑说,将来等他有了孩子可以把它当摇篮。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富人的幸福与快乐是建立在穷人的痛苦上。这样的社会,对穷人是何等的不公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对比,更显出当时社会贫富何等悬殊。
作者在童话中塑造了小女孩这个典型人物,小女孩的形象实在惹人怜爱。
一是“大”拖鞋与“小”女孩的对比。“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的确穷得连鞋都穿不上。即便这祥,最令人觉得可怜的是,这么“小”的一个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孤苦伶仃地在街头卖火疑。
二是,小女孩光头小脚与美丽的金黄的长发对比。文中这祥写“雪花落在她的金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拉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读到这里,谁都觉得小女孩长得实在美丽可爱,但她自己因为又饥又冷,根本不会注意这些。
在文章结构上,作者匠心独运,这主要表现在新年的美好快乐与小女孩冻死街头的对比。在一般人民里,新年是一片欢乐祥和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可有谁会想到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冻死街头呢?这一强烈的反差,谁都会打一个冷颤。其次是温暖的阳光与小女孩冰冷的尸体对比,温暖的阳光为什么照不到小女孩的身上?这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小女孩的悲惨结局是当时千千万万穷苦孩子的缩影。
作者通过描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像与冰冷的现实作对比。第一次幻象,小女孩看到了大火炉,是因为她在现实中寒冷,说明她饥寒交迫。第二次,小女孩看到烧鹅向她走来,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饥饿,说明她渴望美食。第三次,小女孩看到圣诞礼物,是因为她没有快乐,说明她向往快乐。第四次,第五次她看到了奶奶,还带着她飞走,是因为她没人爱抚,说阴她渴望得到爱抚。
通过这祥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小女孩什么都没有,只能一次次擦燃火柴,一次次地在幻像之中寻觅。她的美好愿望和幸福憧憬只是寄托在她的幻像之中。除此之外,她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作者通过这种想象和现实的反差对比,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控诉了那个造成贫富不均的社会制度。

九色鹿王本生故事赏析?
1个回答2024-01-28 13:50

作为内含某种寓意的本生故事,此图围绕主题,构思匠心极见成功。如把九色鹿视为正义的化身,在国王面前慷慨陈词谴责溺人忘恩负义,表现得理直气壮。而把告密的溺者处理成一副奴婢相,国王则表现出“至高无上”的情态,侧身搁臂于王肩倾听告密的王后则是满脸的得意模样

鹿照水赏析?
1个回答2024-02-25 11:18

一只鹿在溪边饮水,望着水里自己的影子,见自己修长而美丽的双角,得意洋洋,可当见到自己细小的腿,感觉很不相称,甚为不满。正当他叹恨之时,忽然听见猎人带着猎狗自远处而来。他转身拼命地逃跑,幸亏自己的四脚轻盈快捷。猎狗追上来,鹿就逃入竹林中,无奈美丽的双角被竹子卡住了,再也无法奔跑了,结果被猎狗捉住了。鹿非常后悔:“我还恨我的脚小,而夸我的角长呢!不知道救了命的是脚,丧我命的却我所最信赖和宠爱的角。”一只鹿在溪边饮水,望着水里自己的影子,见自己修长而美丽的双角,得意洋洋,可当见到自己细小的腿,感觉很不相称,甚为不满。正当他叹恨之时,忽然听见猎人带着猎狗自远处而来。他转身拼命地逃跑,幸亏自己的四脚轻盈快捷。猎狗追上来,鹿就逃入竹林中,无奈美丽的双角被竹子卡住了,再也无法奔跑了,结果被猎狗捉住了。鹿非常后悔:“我还恨我的脚小,而夸我的角长呢!不知道救了命的是脚,丧我命的却我所最信赖和宠爱的角。”寓意:这故事是说,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甚至还会坏事,不美的东西却在关键时刻有实用

鹿和狼的的故事 句子赏析
1个回答2024-03-16 22:14
大自然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些还沉睡在猎杀动物后的美味、利益、装饰的人,那些惊人的天文数字无不给每一个人当头一棒,美丽的世界要有美丽的动物,美丽的动物却日益减少,可得寸进尺的人仍不知足,大肆杀戮,美好的世界已成了血腥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来,挽回这已无可挽回的世界,共创美好明天!
金波 《小鹿》赏析
1个回答2024-03-14 08:59
以美的诗歌表达爱的主题,是金波抒情诗总的特色。他的诗满怀激情地书写对祖国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儿童及儿童美好心灵的爱。同时,诗人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捕捉提炼美的意象、展开美的想象。以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意境、精美的语言构筑成篇,实现了爱的教育与美的熏陶。脍炙人口的佳作《小鹿》体现了金波儿童诗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