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13 05:46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当一个个汉字由作者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是第一层感发,读者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阅历、情感,由文字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第二层的感发。一流的作者,成就传世佳作,同样需要一流的读者去阅读感悟,而《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先生就选取唐、五代、两宋时期传世词章,通过她的生命的感发,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窥见中华词章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叶先生的魅力。

  《唐宋词十七讲》分十七讲,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位作者,选取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词进行解读,每一讲都呈现一位或两位作者。本书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个人认为整本书就词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讲至第十讲,主要以柔婉为正宗,多写儿女之情的短调、小词,或借儿女之情有所寄托,这一类词带着一种直接感动人的力量。这其中有两位比较特殊,苏轼“举首高歌,抒写浩气逸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天才苏轼走得比一般人都快,后面人没有赶上,但对南宋的辛弃疾影响很大;还有一位是周邦彦,不直接抒发感情,用思索安排来进行写作,他对后来的姜夔等影响较大。第二部分是十一、二讲,这两讲是关于辛弃疾,如果其他人是闲暇时,以余力写词,而辛弃疾是专门写词,他把自己的志意抱负写到词里,词是他生活、理想、抱负的真实写照。第三部分是十三至十七讲,主要介绍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位作者,他们发展了周邦彦的写法,“用安排勾勒来写,用时间空间跳接的不连贯方式来写,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码的暗示来写。”总之,这类词不好懂,只能通过叶先生的解读,才能领会到词中深厚的生命感发的力量。

  看似每一讲是彼此孤立的,但完全不是。叶先生每讲一位作者,每讲一首词,都会进行串联、比较,有的还被她自己幽默的称为“跑野马”。有横向的比较,如在第十讲中“像温、韦、冯、李、晏殊、欧阳修,他们的词里边有一种比兴,或有一种寄托,或者表现了作者的修养怀抱。但是,秦观有一些词,就只是表现了他敏锐善感的心灵。”还有纵向的比较,如分析周邦彦对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人的影响。通过叶先生的讲解,比较中建立联系,一位位作者,一篇篇词作,不再孤立,让沉睡的文字,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活力。我觉得“比较串联”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读完《唐宋词十七讲》,的确是对这一段时期的词人、词作有了系统的理解,但是,你如果认为本书只是介绍了十五位作者,以及他们代表词作,那就有些一叶障目、坐井观天了。书中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屈原的《离骚》,“四书”“五经”等,唐代名家的代表诗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有关词的评论,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张惠言的《词选》等;还包括西方的各种的理论,如语言学中语序轴和联想轴,符号学中的语码说等等都信手拈来。叶先生把唐宋诗词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看这一段时期的作者和作品。尤其是在读到《唐宋词十七讲》第三部分,姜夔等三位作家的词,都是以思力取胜,运用大量的典故、隐语、语码来写词。叶先生指出要想深入的欣赏一个作品,就得从这首诗想到那一首诗,从这一篇作品想到那一篇作品,就是用书篇的联想轴的理论来进行联想。于是,我们跟随叶先生的进行书篇联想,不仅读懂了作品表面的意思,还透过表层,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潜在的力量,看到作品真正感发的生命的本质。我觉得“书篇联想”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十五位作者中,我觉得叶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词人可能是辛弃疾,她认为辛弃疾的词里面表现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质,而且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而这恰恰是叶先生自己的写照,叶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大家,2008年被授予首届“中华诗词终生成就奖”,被誉为“具有真挚之情思与敏锐之洞察力,透视世变,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怀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标高寒之境远,称心而言,不假雕饰,自与流俗之作异趣。”叶先生历尽苦难,然而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情思,浓厚的家国情怀绵延深厚,这种情感就展现她的作品和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中,这种激励感发的力量,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我觉得,阅读《唐宋词十七讲》能够获得“激励感发”的力量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当下,面对蔓延的疫情,唯有静心阅读才能让不安的思绪停止躁动,静静的欣赏,感发文字带来的无穷力量,增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女主叫唐诗男主叫宋词的小说男女主角都是学霸差七岁?
1个回答2023-05-06 21:03
重生九零之做个女学霸
唐宋诗中有仄韵七绝吗?
1个回答2022-11-18 22:56
唐宋诗中,有这七绝的
唐词宋诗(不是唐诗宋词)
1个回答2022-12-25 06:25
宋诗有泊船瓜洲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有七位是……。
3个回答2023-01-03 00:53
唐宋1八大家,王安石,曾巩,柳宗元,韩愈,苏轼,苏苏辙,苏彻
苏轼与哪七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4个回答2022-05-19 20:42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究竟起于何时?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1个回答2023-12-03 22:28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1

  词,是复杂的。没有叶嘉莹老师的讲解,可能词,对我来说就是不经意打开门看到郁郁葱葱的大山。它那么美,我很惊叹。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座山里的蜿蜒曲折,山上树木品种之多,每棵树上的枝丫都看着很自然,却又是作者经过精心安排后的一番美景。

  所以,只要你想读,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哪怕是共鸣,哪怕是偶得一句你一直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心情,但你发现原来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说出了其中的感觉。这些遇见都太奇妙了。

  当看到“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在工作中流失的时间,拼命追赶的这些年,回过头来也就这些“蝇头利禄,蜗角功名”而已。

  当看到“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之时,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宇宙之间的唯一真实——长逝无回的真实。

  遇见词,像是遇见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还是想以周颐的那句话作为结束语。希望自己也希望有人能不要忘记了古人的这份心。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2

  当然,除了词能体察作者之外,最迷人的还是词的本身。在一首首词中,你似乎能看到很多古人特有的志趣。有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处士,隐居杭州孤山。终日养鹤,侍弄梅树。把梅花当做自己的妻子,把白鹤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隐居山林,孤独终老。要是,放到现代,大概会被所有人所耻笑和诟病。古时候的这种古道仙风,在现如今可能已经鲜有见到了;古时候的那种艺术才华,在现如今我认为已经无迹可寻了。虽说,现如今也有人写,但总觉得缺点味道。那种从童年时代的氛围到长成后的环境,都与从前不同。很难再创从前的高峰。仅能从这千百年前的.诗词歌赋中略感一二了。

  在这些词面前,我看到了古人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心。他们似乎有着对这个世界和宇宙万物的善感之心。周颐在他的《蕙风词话》中说道:“吾观风雨,吾揽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他们就是有这种强大的感知力,见到花能看到花后之情,看到水能想到流水之意。在他们眼里,一草一木,一个天晴下雨,或者一次暂别和相聚都是生活的情趣所在,处处都是他们的生活理想。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3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

  看书的时候,也有一种读了下一篇,就忘记上一篇在讲什么的感觉。但我从开始就没有把这本书当做一种实用性的书籍来读,也并未打算看完这本书就能从中学到多少东西,并且能立马应用于生活与工作。

  因为读诗词的本身,在现代社会上就并不是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情。我想起《新名字的故事》里的那句话“没有意义的事物是美丽的。”到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句话的意义。当我们不冲着一个目标,不冲着一个最终结果去做一件仅仅因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会觉得格外轻松,格外迷人。特别是抱着不求回报的心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神经也就松懈下来了。

  然而,最后这些“没有意义的事物”实际上却变成了你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却觉得它比任何一本书对我来说,内心影响都要大。

  在讲词之前,叶嘉莹先抛出了一个观点“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就是讲,你要观察一个人,与其看他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彬彬有礼,不如看他在游戏时候的样子。

  正是,这种最放松,最不经意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

  而词,正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词,本来是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用的歌词。并没有吧个人理想意志都写进去。而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个人真正的感情,人格本质就显露出来了。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1个回答2023-12-01 16:00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当一个个汉字由作者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是第一层感发,读者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阅历、情感,由文字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第二层的感发。一流的作者,成就传世佳作,同样需要一流的读者去阅读感悟,而《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先生就选取唐、五代、两宋时期传世词章,通过她的生命的感发,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窥见中华词章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叶先生的魅力。

  《唐宋词十七讲》分十七讲,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位作者,选取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词进行解读,每一讲都呈现一位或两位作者。本书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个人认为整本书就词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讲至第十讲,主要以柔婉为正宗,多写儿女之情的短调、小词,或借儿女之情有所寄托,这一类词带着一种直接感动人的力量。这其中有两位比较特殊,苏轼“举首高歌,抒写浩气逸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天才苏轼走得比一般人都快,后面人没有赶上,但对南宋的辛弃疾影响很大;还有一位是周邦彦,不直接抒发感情,用思索安排来进行写作,他对后来的姜夔等影响较大。第二部分是十一、二讲,这两讲是关于辛弃疾,如果其他人是闲暇时,以余力写词,而辛弃疾是专门写词,他把自己的志意抱负写到词里,词是他生活、理想、抱负的真实写照。第三部分是十三至十七讲,主要介绍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位作者,他们发展了周邦彦的写法,“用安排勾勒来写,用时间空间跳接的不连贯方式来写,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码的暗示来写。”总之,这类词不好懂,只能通过叶先生的解读,才能领会到词中深厚的生命感发的力量。

  看似每一讲是彼此孤立的,但完全不是。叶先生每讲一位作者,每讲一首词,都会进行串联、比较,有的还被她自己幽默的称为“跑野马”。有横向的比较,如在第十讲中“像温、韦、冯、李、晏殊、欧阳修,他们的词里边有一种比兴,或有一种寄托,或者表现了作者的修养怀抱。但是,秦观有一些词,就只是表现了他敏锐善感的心灵。”还有纵向的比较,如分析周邦彦对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人的影响。通过叶先生的讲解,比较中建立联系,一位位作者,一篇篇词作,不再孤立,让沉睡的文字,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活力。我觉得“比较串联”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读完《唐宋词十七讲》,的确是对这一段时期的词人、词作有了系统的理解,但是,你如果认为本书只是介绍了十五位作者,以及他们代表词作,那就有些一叶障目、坐井观天了。书中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屈原的《离骚》,“四书”“五经”等,唐代名家的代表诗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有关词的评论,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张惠言的《词选》等;还包括西方的各种的理论,如语言学中语序轴和联想轴,符号学中的语码说等等都信手拈来。叶先生把唐宋诗词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看这一段时期的作者和作品。尤其是在读到《唐宋词十七讲》第三部分,姜夔等三位作家的词,都是以思力取胜,运用大量的典故、隐语、语码来写词。叶先生指出要想深入的欣赏一个作品,就得从这首诗想到那一首诗,从这一篇作品想到那一篇作品,就是用书篇的联想轴的理论来进行联想。于是,我们跟随叶先生的进行书篇联想,不仅读懂了作品表面的意思,还透过表层,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潜在的力量,看到作品真正感发的生命的本质。我觉得“书篇联想”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十五位作者中,我觉得叶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词人可能是辛弃疾,她认为辛弃疾的词里面表现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质,而且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而这恰恰是叶先生自己的写照,叶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大家,2008年被授予首届“中华诗词终生成就奖”,被誉为“具有真挚之情思与敏锐之洞察力,透视世变,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怀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标高寒之境远,称心而言,不假雕饰,自与流俗之作异趣。”叶先生历尽苦难,然而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情思,浓厚的家国情怀绵延深厚,这种情感就展现她的作品和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中,这种激励感发的力量,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我觉得,阅读《唐宋词十七讲》能够获得“激励感发”的力量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当下,面对蔓延的疫情,唯有静心阅读才能让不安的思绪停止躁动,静静的欣赏,感发文字带来的无穷力量,增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唐诗宋词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6:16
推敲的故事
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找唐宋传奇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16:48
本《白唐传奇》
孔夫旧书网应该二手比较便宜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