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1个回答2023-06-06 16:20
你想问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3-05 01:10
思乡,寻访友人
根据苏轼传和记承天寺夜游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1个回答2023-01-20 04:57
清闲、不问世事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
1个回答2022-10-10 23:15
被贬后的无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个回答2022-10-12 20:15
首先,该句处处都写皎洁的月光,却没有出现一个“月”字,这个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由喻体来完成的。其次,句中所用比喻完全摆脱了陈俗的旧套。一般人写月光,总是写月光如水,这虽准确但显陈旧,而苏轼将它与错觉,视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第三,动静相乘,给月色增添了许多诗意。“积水空明”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乘,给我们勾画出一个淡雅而又风韵独特的透明世界。。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个回答2023-04-09 13:55
月,并非夜夜明,竹柏,并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现,只要心胸开阔,就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这也正是苏轼保持乐观开朗的原因.
苏轼的词《记承天寺夜游》
1个回答2023-02-04 21:27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元丰六年(不可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窗(门户)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我的好友,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怎么写的
1个回答2023-01-29 10:14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的诗
1个回答2022-08-25 18:15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的 记承天寺夜游 翻译
1个回答2023-01-16 22:35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不可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窗户(门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我的好友,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庭院中宛如充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