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曾的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上姓一的人,中国历史上有姓一的人吗?
1个回答2024-05-05 12:27
历史上有姓“一”的。 今山东,江苏,河南,安橡没徽,山西、四川等地区,均有梁早纳一氏族人分布。 姓源出处睁正有: 1、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的汤。商朝缔造者子履,号成汤,字天乙,其后代子孙便取其字为姓氏,称乙氏。后代将“乙”改为“一”作姓。
历史上姓一的人,中国历史上有姓一的人吗?
1个回答2024-06-10 06:05

历史上有姓“一”的。

今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山西、四川等地区,均有一氏族人分布。

姓源出处有:

1、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的汤。商朝缔造者子履,号成汤,字天乙,其后代子孙便取其字为姓氏,称乙氏。后代将“乙”改为“一”作姓。

2、源于鲜卑族乙弗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有乙弗氏。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在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过程中,乙弗氏多改为汉姓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汉字谐音改为一氏、乙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鲜卑族一那娄氏族。在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中,一那娄氏大多被改为汉姓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谐音汉字改为弌氏、或乙氏。弌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名人辈出。据记载,弌氏家族中最为显赫的人物名叫弌瑰,亦称乙瑰。北魏世宗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弌瑰出任镇南将军、驸马都尉,赐爵西平公,后又出任侍中、征东将军、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后又为西道都将。弌瑰逝世后,得赠太尉公,谥号为“恭”。

在古代,“弌”就是“一”的古体汉字,因此,后有弌氏、乙氏族人干脆简笔为一氏,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西域古匈奴奚王。 据史籍《五代史》记载,在后唐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曾赐当时库莫奚王的副使格斯齐宜为汉姓“乙”,其后代因而世称乙氏。后代因避难而改姓为谐音汉字“一”,后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名人有(举例):一君豪(公元1928~ ),原名一夫蔡察,艺名蔡察草堂,别号兰亭;上海人。著名当代书画家、诗人。

一鸣(公元1932~ ),字苦军,号墨痴;河南南阳人。著名当代书法家。中国和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铁流美术书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史姓的由来?姓史的为什么那么少?
1个回答2024-05-10 20:34

也不算少,我们就有一个老师姓史,史姓来源于史官一职,这个还是我们史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很自豪的告诉我们的

白姓历史名人 白姓的来源 历史上姓白的名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22 10:53
白展堂 成名技:葵花点穴手,中招之后身体无法行动
白百何 成名技:白氏一阳指,一般男人中招,白色精华立刻狂泻不止
历史上姓何的名人有那些?何姓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5-19 08:18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家乘谱牒

  上海:何氏家谱一卷、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宿迁何氏族谱、泰兴何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京江何氏家乘二卷、丹阳何氏重修家乘二十卷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萧山芹沂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泉溪何氏宗谱六卷、金陵何氏宗谱八卷

  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庐江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桐城何氏族谱四十九卷、休宁县率口何氏族谱十二卷

  广东:何氏家谱不分卷、香山小览何氏九郎族谱八卷、南海烟桥何氏家谱九卷首一卷、新会大塘派何氏家谱一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

  台湾的何姓,与大陆的何姓同宗同祖,一脉相承。现多居住在台北、新竹、彰化、嘉义等县。它是台湾的第二十六个大姓。是来自一水之隔的福建。其远祖,则是康叔虞分居在光州(河南省潢川县)的后代。因此,台湾的何姓和韩姓也原是一家人。明末天启年间,就有一位郑芝龙的旧部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通事是一种专门担任翻译的职务。何斌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正是由于他的游说,当时在福建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郑成功,才会渡海而进到台湾来。在郑成功据台期间,福建的何姓也纷纷到了台湾。清朝时,到台湾来开创新天地的何姓更多,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以及新竹宝山乡,都有何姓的足迹。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当然以后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历史名人



何 休:东汉杰出经学家。自小笃志好学,精研六经,诸儒莫及。历十七年,作《春秋公羊解诂》。

  何景明:明朝文学家。与李梦阳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称"复古派"。与梦阳、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为"七子"首领。

  何承天:南朝宋时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博通经史,精历算,曾考定"元嘉历",改平朔为定朔,使日月食必在朔望,对后世历法变革有很大影响。

  何 晏:三国时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与夏侯玄、开弼等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倡导玄学,崇尚清淡,开一
高姓的来历以及高姓的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5-02 20:56

1、周朝时,周武王牧野之战平定天下,后封姜太公为齐国君主,太公六世孙被封于高地,人称公子高。公子高之孙高傒助齐桓公夺位称霸。其后裔是高姓中最重要的一支,成为当代渤海高氏的始祖。  2、齐惠公的儿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世为高氏。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

高姓的来历以及高姓的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3-16 10:08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弥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元发明屋子。

高元第一个让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他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发明家”一词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弥。

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

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

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

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地方饲养,於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

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

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皋给秦。

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

关在大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鏖战两年半。

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荥阳汜水镇。

高渠弥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

庄公想任他为卿,但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

庄公力排众议,任高渠弥为卿。

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

高渠弥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

第二年,高渠弥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

齐侯和新国君有旧仇,就借机杀了他,高渠弥也一同殒命。

高奔戎、高渠弥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已无可稽考。

但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起源庞杂的高氏主源高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

这支高氏,源出於姜姓,是炎帝的子孙。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开始以“高”为氏,称高。

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

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所以取“姜”字为姓。

炎帝有个后裔叫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吕国,子孙就以吕为氏。

吕氏有个后裔叫吕尚,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原型。

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谋,但机遇不佳,到70岁时,还只能天天在渭河边钓鱼为生。

有一天周文王来渭河边打猎。

出猎前,周文王曾卜一卦。

卦辞说:“今天出猎有大收获。

不是龙,不是螭(古代传说中无角龙),不是虎,不是罴(一种野兽,现代称为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帮你成就霸业的辅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边碰到了吕尚,交谈之后,文王大喜,对吕尚说:“我祖父太公早有预言,将有圣人来帮我们周族振兴,今天果然遇到了您。

您现在是我们太公盼望的圣人。”於是命众人尊称吕尚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师礼奉之。

在吕尚的帮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扩大,文王死后,吕尚又帮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周武王把吕尚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齐国。

吕尚被后人尊称为齐太公。

齐太公第六代孙子是齐文公。

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

公子高有个孙子叫。

按当时的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

公孙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

当时的制度,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其中一种是用祖公之名为氏。

是公子高之孙,於是以公子高之名为氏,称“高 ”。

后世庞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诞生。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

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

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

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

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

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

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

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

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

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

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

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

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

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

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

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

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

高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姓高。

他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

在他因故被杀死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

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

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550年(天保元年)赐他姓高。

此外,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统二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

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

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 (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高句丽国。

高氏在高句丽国的统治维持了600多年的时间。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从国内城迁到平壤。

由于高句丽的国王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丽国的存在期间,高氏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

其中有一部分高氏迁到了中国内地。

如高云,其祖父高和是高句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所以以高为氏。

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丽人,五世祖高宗归附北魏,被拜为第一领民酋长。

高琳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

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

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后成为唐朝的著名军事将领。

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

譬如:高车氏、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姓史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4-06 01:49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道硕:西晋画家,他有四个弟子,皆以善画得名。
史务滋:唐代溧阳人,在武则天时任宰相。
史姓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4-09 06:02
史量才、史蔚馥、史良、史坚如、史达祖、史思明等。1、史量才:报社经理,《申报》总经理,报业大亨。代表作品有《申报》等。1880年1月2日出生于南京,1934年11月13日去世。2、史蔚馥:将军,参加辛亥上海起义、国民革命军少将高级参谋、抗日卫国战争殉国将领。1891年出生于江苏溧阳。

史量才、史蔚馥、史良、史坚如、史达祖、史思明等。

1、史量才:报社经唯森扮理,《申报》总经理,报业大亨。代表作品有《申报》等。1880年1月2日出生于南京,1934年11月13日去世。

2、史蔚馥:将军,参加辛亥上海起义、国民革命军少将高级参谋、抗日卫国战争殉国将领。1891年出生于江苏溧阳,1944年去世。

3、史良:法学家、政治家、女权活动家,代表作品有《史良自述》等。1900年3月27日出生于江苏常州,1985年9月6日去世。

4、史坚如:革命家,刺杀满清两广总督德寿。1879年出生春樱于广东番禺,1900年11月9日去世。

5、史达祖:词人、幕僚,代表作品有《双双燕·咏燕》指灶《绮罗香·咏春雨》《东风第一枝·咏春雪》等。1163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1220年去世。

6、史思明:军阀、叛军首领。703年出生于河北省涿州市,761年去世。

历史上姓史的名人有谁?
1个回答2024-05-19 11:26
历史上姓史的名人:
史 籀: 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恭:汉宣帝时是宣帝舅公,凉洲刺史、赠杜陵侯抚 养辅佐宣帝有功、而先后有十几人获封候。
史 高:乐陵侯、车骑大将军、辅佐汉元帝有功。

崇:封溧阳万户候,为溧阳埭头史氏一世祖。
史务滋:溧阳侯之21世孙,唐左纳言、司宾卿

浩:溧阳侯之35世孙,南宋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出自宁波东钱湖下水史家,一门三宰相,七十二进士;四世两封王。

史弥远:溧阳侯之36世孙,南宋宰相,史浩之四子。
史嵩之:溧阳侯之37世孙,南宋宰相,

史天泽:溧阳侯之36世孙,元朝著名军事家、宰相、枢秘使 金紫光录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忠武镇阳王。

史可法:溧阳侯之49世孙,民族英雄,抗清名将。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夔:溧阳侯之51世孙,清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师。康熙字典主笔。
史贻直:溧阳侯之52世孙,清文源阁大学士 宰相,军机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