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中作

碛口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26 15:48

在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坐落着一座古镇,这座古镇的名字叫碛口。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黄河浪涛中,久久漂流着碛口的名字——这一坐落于山西临县边缘的古渡口。由于从碛口再往下游走,黄河河道中有暗礁和激流,落差巨大,船只不适合通行。上游来的商船只能在碛口停泊,货物改走陆运。因此碛口曾一度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这成就了碛口的繁荣。

碛口古镇的地理
1个回答2024-03-03 10:18

碛口古镇的具体地理位置,造就了碛口这个“弹丸之地”的赫赫声名。碛口地处当年山西与内蒙古、晋陕商道水陆交通的中心点,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其次,碛口镇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来了大量泥沙,挤占黄河水道,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混浊的黄河水像一头被惹怒的雄狮——“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除了极有胆识的老梢公,几乎没有人敢在碛中行船。于是,雄心勃勃的商人们只有“望碛兴叹”,极不情愿地将满船的货物卸在碛口岸边,再雇佣驮队经陆路转运。

碛中作是什么诗
1个回答2024-03-17 02:40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作者辞家赴安西在大漠中行进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同时也显现出一种从军的豪情。全诗选取了沙漠旅途中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碛中作
唐代: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译文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注释
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走马:骑马。
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碛中作诗意
1个回答2024-03-18 09:52
岑参——《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
山西碛口
1个回答2024-05-18 19:47
1。到那有什莫玩的,介绍一下? --晋陕峡谷间的黄河、古建筑、碛口故事、风土人情。

2。到那注意点什莫?(安全方面) --从北京到离石均为高速,从离石到碛口是普通公路,有一段山路,要注意点儿。民风还算纯朴但也要小心。

3。现在去(10月底)比北京冷吗?冷多少? --华北的气温都差不多,可能要冷一点儿,因为海拔不算很高,只有700-800m左右。

4。山西有什莫特产?北京买不到的?--那一带红枣很有名,可以买一些;当地的小吃有羊肉、荞面碗坨,很好吃;太原的醋很好,最好的是宁化府的醋;汾阳的核桃今年绝收,别买。
碛中作的意思
4个回答2022-11-10 23:41
告别了亲人,驰马西行踏上卫国戍边的征程,广袤空旷的西北大地一望无际,天地相接,人们好像走到了天之尽头。又一轮满月冉冉升起,我已经离开故土整整两个月了。
又是一天的急行军,又是一个月圆夜,旅途的劳顿自不待言,眼下连宿营睡觉的地方都没有着落,看来,我们又要伴着月光,在这人烟绝灭的荒漠之上风餐露宿了。
碛口古镇
1个回答2024-04-25 13:46
不愧为九曲黄河第一古镇。 从那些破败的院落、深邃曲折的小巷、纯朴善良的老百姓脸上,都可以感受到活着的古镇的气息。 碛口的夜很宁静,很美丽,月亮很圆很大。可以坐在屋里的炕上听黄河涛声,十分舒服,十分惬意。
碛口古镇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4-14 11:25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碛(音qi)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临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临著名的孟门古镇,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凝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碛中作 的诗意
1个回答2023-02-12 13:45
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 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
[image]50 找一本重生小说,男主角叫苏禹的小说
1个回答2024-06-05 19:11
妾本惊华,女主叫凤红鸾男主是云锦等。最后云锦和凤红鸾在一起,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