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秋朗读

五经中春秋全文朗读
1个回答2024-02-08 20:40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1] 之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这四经为晚。李学勤先生强调:“我们不说《易》、《春秋》进入经的时间一定和《诗》、《书》、《礼》、《乐》一样早,可是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晚。因为他们认为《易》、《春秋》之所以进入‘经’,是因为孔子晚年好《易》,他修《春秋》,后来《易》、《春秋》才成为经。[1]
  《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其中成于先秦的较著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最初原文有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

  春秋左氏传传
  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春秋谷梁传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榖梁传。
  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秋”四季的季节。但古人重视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

  春秋公羊传
  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
  “春秋三传”的侧重是有区别的。《谷梁》、《公羊》两传侧重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侧重历史细节的补充。李学勤先生坦承:“要找‘春秋大义’的话,要找《公羊》、《谷梁》。我个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一点,今天还必须承认,因为《公羊》、《谷梁》的研究肯定会提供我们对于儒家很多重要观点的认识,这一点可能是《左传》反而做不到的。”[1] 但,《左传》里面有学术,《左传》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基础。
关于秋天诗朗诵
1个回答2024-01-27 23:55
落叶

叶一落
秋天就快走了
落叶是冬的请贴

叶一落
阳光就淡了
落叶是阳光浸泡的茶叶

叶一落
雪花就快来了
落叶是雪花的表姐

该走的走了
该分别的分别
该恬静的恬静
该书写的书写
该来的将来
该迎接的迎接

==============


自从秋来了之后
天就高了
云就淡了
气就爽了
果实只剩下甜了
叶子光剩下香了
牛羊全变肥了
田野全变成画了
乡村全是美的风景了
——这就是秋的天下呀

在白花花的棉瓣上
秋是洁白的
在沉甸甸的谷穗上
秋是金黄的
在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上
秋是紫色的
在挂满小灯笼似的枣树上
秋是红色的
在一畦一畦的菜地里
秋是绿色的
在汩汩流动的的清溪里
秋是蓝色的

呵,自从秋来了之后
十月就乘着歌声的翅膀飞来了
花朵就伴着新婚的倩影开起来了
微笑就挽着欢乐的音符舞起来了
红旗就随着红霞的风景升起来了
小学中秋节诗歌朗诵
1个回答2024-02-18 15:11
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小学中秋节诗歌朗诵
1个回答2024-02-16 06:07
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朗气清是不是秋天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6 23:15

你好,天朗气清多用来形容天气清爽,也可以用来形容秋天。[读音]tiānlǎngqìqīng[释义]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例句]今日天朗气清,很多老人都出来散步。[近义]日丽风和和风细雨[反义]和风细雨暴风疾雨日丽风和天昏地暗风雨如晦[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天高气爽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示例:其日,惠风庆云,真是昌期应运,太平景象,自然迥别。(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八回)

天朗气清是不是秋天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4 11:24
天朗气清:意为天、色明朗,大气清和。语出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佑胜教塔》:"每值天朗气清,塔影垂映於 白河 。"
天朗气清不是专用于秋天的词语,但可以用来形容秋天的天气。

天朗气清是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天朗气清
天朗气清
发音 tiān lǎng qì qīng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朗:明朗。今义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中秋节诗朗诵
1个回答2024-03-10 02:24
1、海明月涯共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明月共潮

3、江畔何初见月江月何初照

4、闻规啼夜月愁空山

5、青明月几我今停杯问

6、同望月何处风景依稀似

7、空言绝踪月斜楼五更钟

8、弓满月西北望射狼

9、秦明月汉关万征未

10、共看明月应垂泪夜乡五处同

11、春风绿江南岸明月何照我

12、床前明月光疑霜

13、晓镜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小学中秋节诗歌朗诵
1个回答2024-01-22 17:25
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节的诗歌朗诵
1个回答2024-02-29 10:38

  中秋节日,朗诵中秋节的小诗,是一件娱乐庆祝中秋的方式,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秋节的诗歌朗诵,欢迎查看。

   一、《春江花月夜》

  伴奏音乐《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金秋皓月》

  伴奏音乐《彩云追月》

  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天的灿烂。

  忆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举杯邀月慨叹家国的忧思,

  看今朝,

  我们如痴如醉,

  举杯同庆国盛家合的盛世!

  我们追忆,

  追忆那共同播种的春雨,

  追忆那披星戴月的艰辛,

  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

  我们畅想,

  畅想那喷薄欲出的宏图大业,

  畅想那你追我赶的彩云,

  畅想那辉煌你我的红日。

  金秋浩月,

  我们永远爱你!

   三、《水调歌头》

  伴奏音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咏月》

  古琴伴奏

  从人猿相揖的洪荒时代,

  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21世纪,

  明月一直与我们同在。

  它在周口店的石头上,

  它在半坡村的陶罐上,

  在司母戊铜鼎是花纹里,

  在擂鼓墩编钟的音符里,

  在仓颉画出的第一幅文字里,

  在孔子山村的第一卷诗集里,

  在奶奶讲的故事里,

  在妈妈唱的'歌谣里,

  在中国人五千年文明的血液里,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

  从巍巍昆仑到峨峨玉山,

  明月总是与我们相依相伴,

  峨嵋山巅的新月,黄鹤楼的满月,

  二十四桥的春月,洞庭湖心的秋月,

  万历长城的烽火台和大堰河的码头,沐浴着一样的月光

  秦淮河的画舫和日月潭的兰浆搅碎了一样的月影。

  如水的月光啊,洒在阿里山采茶姑娘的身上,

  如梦的月亮啊,洒在收割油麦陕北后生的身上,

  月亮中国!

  中国月亮!

秋水庄子原文及翻译朗读
1个回答2024-03-05 16:54

秋水庄子原文及翻译朗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

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

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

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考虑到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考虑到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大粮仓之中吗?称呼物类的数目可以说“万”,而人类只不过居于万物中的一种。

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

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