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姜黄葛根饮品

葛根 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4 08:47
葛根 是豆科植物葛的块根,花为葛花.主治外感头身疼,热病口渴泻痢.
40.姜黄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3 16:23

主编 张 健

告诉您每一味中药的来历:

讲故事学中药第三册

40.姜黄的故事

从前,在广西的大明山深处住着一个年轻的猎人,他的父亲在他年幼时便因病去世,至成年也只有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

一日,这个年轻的猎人独自一人进山打猎,在追逐猎物的过程中不幸跌下山坡摔成重伤,待众人找到他时已是天黑。

由于他家住在大山深处,加之家里贫困无钱就医,回家后这个年轻的猎人只得在家卧床休息,生活起居全由年迈的母亲照料。每每想到年迈的母亲为了照顾自己而憔悴了不少,这个年轻的猎人总想着要为母亲减轻负担,心里负担很重,日子长了,连茶饭都不思。母亲见状心急如焚,一门心思想做些好吃的东西给儿子吃。家里虽然有野味,但是儿子不思茶饭,无法进食。

当地有一种香料叫做姜黄,由于长得像生姜,但是颜色比生姜黄,因此人称姜黄。姜黄辛香清淡,略带胡椒、麝香及甜橙与姜之混合味道,略有苦味,辛辣感,是平常百姓家里常用的调味料。为了让儿子增食欲,母亲便将姜黄放在菜里,由于姜黄特异的香味,这个年轻的猎人终于胃口大开。说来也奇怪,在吃了姜黄炒的菜后,猎人身上的伤痛竟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不出半个月猎人的伤痛竟痊愈了。

此后,凡是跌打损伤造成伤痛时,猎人都会用姜黄炒菜吃。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人们都知道姜黄可以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后来,人们发现直接用姜黄煮水服用,止痛效果更好,慢慢地,姜黄就成了一种常用的中药了。

【药名】姜黄

【别名】黄姜、毛姜黄、川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老头、片子姜黄、原姜黄。

【药性】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破血行气,通络止痛。

【应用】

1.气滞血瘀,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闭经,癥瘕,跌扑肿痛 本品辛行苦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长于止痛,善治气滞血瘀诸痛证。治心血瘀滞之心胸刺痛,常配伍当归、木香、乌药等,如姜黄散(《圣济总录》);治肝胃气滞寒凝之胸胁痛,可配枳壳、桂心、炙甘草,如推气散(《丹溪心法》);治气滞血瘀之痛经、经闭、产后腹痛,常配伍当归、川芎、红花等药,如姜黄散(《妇人良方》);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配伍苏木、乳香、没药,如姜黄汤(《伤科方书》)。

2.风湿肩臂疼痛 本品辛散苦燥,温通经脉,能祛除关节经络之风寒湿邪,能行气血而通络止痛,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常配伍细辛、防风、当归等,如三痹汤(《妇人良方》)。

此外,以本品配白芷、细辛为末外用可治牙痛,牙龈肿胀疼痛,如姜黄散《百一选方》;配大黄、白芷、天花粉等外敷,可用于疮疡痈肿,如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单用本品外敷可用于皮癣痛痒。

【用法用量】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血虚无气滞血瘀者慎用,孕妇忌用。

【鉴别用药】郁金、姜黄为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均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证。但姜黄药用其根茎,辛温行散,祛瘀力强,以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证为好,且可祛风通痹而用于风湿痹痛。郁金药用块根,苦寒降泄,行气力强,且凉血,以治血热瘀滞之证为宜,又能利胆退黄,清心解郁而用于治湿热黄疸、热病神昏等证。

痛饮黄龙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9 06:55
岳飞对部下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词义:攻下金国的首都黄龙府,大家痛痛快快地开怀畅饮。后泛指打垮敌人,开怀畅饮。 例句:这是痛饮黄龙之日,解放区、国统区的旧友新知,重聚古柏下、芍药旁,谈天说地了。 (徐迟《火中的凤凰》) 注:“黄龙”不是酒的名称。“痛饮黄龙”语出《宋史·岳飞传》,表现的是岳飞的豪情壮志:“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是金人的京城。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饮马黄河 成语
1个回答2024-02-26 08:40
《饮马黄河》是2008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司马翎后期创作的辉煌之作。
书中将人物的武功修为与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按照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创造出新意十足的「武侠气势论」」, 致使传统武功技击由「花拳绣腿」的浮光掠影中解放出来,而进入精神、心灵的玄妙境界。
书中借着主角朱宗潜的无上智慧,逐步解开狼人、黑龙寨、冰宫、东厂领导人的身份之谜,将悬疑、推理运用于武侠作品中,大大增加了可读性,体现出司马翎创作后期主要的作品风格。
类似痛饮黄龙的成语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8 10:06

慷慨淋漓、开怀畅饮

饮马黄河典故?
1个回答2024-02-10 02:26

黄河流域一带是中原,是各汉族政权的聚集地,夺之可得天下;马象征战争。楚庄王饮马黄河代表他发动战争,征服天下的野心。鼎象征最高统治权,而此时象征东周,问鼎中原表现了楚庄王取代周,一统天下的壮志。

不同的姜 功能不一样,黄姜与肉姜有什么区别?
1个回答2023-10-21 03:10
黄姜和肉姜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区别:
1. 辣度和纤维感:相较于大肉姜,小黄姜的辛辣感更强烈,纤维较细。
2. 表皮颜色和形状:小黄姜的表皮呈灰褐色,稍粗糙,而扮明早大肉姜的表皮可能呈其他颜色,形状可能不同。
3. 用途:小黄姜不仅可以用于烹饪和制作糕点、饮品,还可以药用。而大肉姜主要用于烹饪。
4. 姜味喜好:如果喜欢厅雀较为浓烈的姜味,可以选择小黄姜。若不喜欢太浓的姜味但又想去腥,大肉姜是槐磨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体而言,小黄姜的辛辣度和纤维感较强,用途较广泛,适合喜欢浓烈姜味的人;而大肉姜的用途主要在烹饪方面,对于不喜欢太浓姜味的人更加适合。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根据个人口味和具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姜类型。
黄姜是什么味道的?
3个回答2023-10-21 03:10
它的味道就是有股淡淡的苦味,而且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味,这是它的主要的味道。
葛根的传说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3-16 00:50
在随州大洪山一带,广泛流传着葛根的传奇故事。
传说数千年前,在离大洪山主峯不远的小山庄里,住着一位姓葛的贫困独身老汉。他因患眼疾、喉疾而躺卧在家,又饿又渴而又看不见东西的他,从牀上爬下来,又艰难地爬到门外院子中,想找点能吃能喝的东西,当他摸到院子边一棵粗长的粗藤时,又渴又饿的他,就用牙齿咬破粗藤,用口缓缓吸其藤中汁液,顿觉咽喉舒爽,身上也不觉困乏了,他推测这种藤的根部的汁液可能更多,更有养分,于是就顺藤摸到该藤的根部,用手刨出又粗又长的块根,他手掐块根,一点一点往嘴里送,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吞食这些甘甜爽口的粗藤块根后,精神大振,不仅腹部不饿了,口中也不渴了,而且咽喉痛也好了,看不见东西的眼晴,也能看见东西了。
细心的葛家老汉在喉疾、眼疾痊愈后,到院中细细观看,原来救他性命,治好他喉疾与眼病的宝物,实际是大洪山一带到处都有的棉藤根,只是这棉藤根较先前山上长的棉藤根粗大而已。
原来细小的棉藤根,为何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下子变得又粗又大?原来苦涩难吃的棉藤根,为何变得甜津可口呢?带着两个疑问,他遍问很多人,都解答不出来,只到有一天,他到宝珠峯一家寺庙烧香,这里的一位得道老和尚告诉他,发生在当时的随国,今日的随州地界的随候明月珠抢夺故事:
随候明月珠,是集天地之灵气的大珍珠,不仅圆润漂亮,而且闪闪发光,放在屋内,能使满屋亮如白昼。此珠原本是虚基芦东海龙宫中众多宝藏之一,只因仁义、善良的随候,救治过受伤的东海龙王三太子,出于感恩,东海龙王三太子从东海龙宫贮宝室中,挑出明月珠赠给随候。
随候得明月珠之后,好事连连,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国势日强,被临近大国楚国的国王知道后,就打起明月珠的主意,他嘴上说,是让随候将明月珠送给他看看,而实际上,是想将明月珠霸为己有。随候与几个王子商议,用一种随国南山特有的能发光的莹土,做一个假明月珠送给楚国国王,而将能保随国国运昌盛的真明月珠,则由智勇双全的随候小王子带到随南大山——大洪山藏起来。
不曾想,携带明月珠的小王子,又遭到对明月珠垂涎已久的南海龙宫的大太子、二太子的抢夺,机智勇敢的小王子,为保能使随国国运昌盛的明月珠不被抢走,危急时分,毅然将明月珠在山崖上摔碎。漂亮美观的真明月珠虽锋李说破碎成粉沫,散落在大洪山主峯一带,可这个集天地之灵气的宝物的灵气,不仅使明月珠粉沫撒落地日渐长高,长成楚北第一高峯即宝珠峯,而且还使大洪山一带及随国地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草丰茂,就连原来细小差带、苦涩的棉藤根,也长成粗壮、味道甜津的大块根。
葛家老汉吃棉藤根治好了咽喉痛,红眼病的消息在大洪山一带很快传开了,人们纷纷跑到山上挖,并将挖出来的根磨成粉,用热水冲着喝,不仅方便,而且爽口好喝,后来,人们将这种由葛家老汉意外发现的能充饥、能止渴,而且还能清火治咽喉痛、火眼、口腔溃疡、胃脘胀痛的棉藤根,叫葛根。
时至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精明的大洪山人,将这种又粗又大的葛根挖出后,用机器打浆、过滤、提炼等工序,制成商品葛粉系列销售,获得很大效益,同时也让大洪山葛根产品,走出随州,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成为随州一张亮丽名片。

葛根庙名字由来?
1个回答2024-05-10 05:58

葛根庙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48年 ,其前身为莲花图庙,建于18世纪40年代。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赐莲花图庙名为“梵通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梵通寺第二世葛根(活佛)为扩建庙宇来到科尔沁右翼前旗中部地区。传说二世葛根走到一处树木茂密的山坡时,从草丛里跑出了一只白兔,葛根当即命名此山为“陶赖图山”(有兔的山),并决定在山脚下依山傍水处修建寺庙,庙的名称定为“陶赖图葛根庙”,后简称葛根庙。葛根庙的美丽传说为葛根庙的历史发展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不久二世葛根圆寂,建庙工程由三世葛根承担。工程从嘉庆元年(1796年)动工,到嘉庆三年(1798年)七月十二日正式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