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定风波解释

苏轼的《定风波》注释
3个回答2023-01-25 16:05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苏轼《定风波》注释
1个回答2022-09-04 03:00
注释不就是翻译了?注释哪些部分呢?
苏轼定风波的解释
2个回答2023-03-16 07:25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波
1个回答2024-02-19 06:33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同上

解析:

苏东坡原名苏轼,“东坡”是他的号,他是北宋著名诗人。

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倡导的新法被贬谪。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又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新政派的一些势利小人告发,以所作诗文“讥切时事”等罪名被捕下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仍然写了不少吟咏植物、表达自己努力生存、保持气节的诗。后来,他在一些同情者援助下免去了死罪,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苏轼到黄州后,住在定慧院。第二年春天,因生活特别贫困,得到了朋友的帮助,申请到一块官府的荒地。从此他便每天拿着锄头耕地,早出晚归,倒也自得其乐。

一天,苏轼忽然想到要为这块荒地命名,脑海里顿时出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东坡种花二首》中的诗句:“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苏轼便决定借用“东坡”二字,自号“东坡居士”。从此,一块荒地的名称便成了宋代一位大诗人的号。
《定风波》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格
1个回答2023-01-23 19:05
潇洒旷达,随遇而安。
苏轼写巴东的诗解释?
1个回答2024-01-29 06:05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

宋﹡苏轼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闻道山中树,犹馀手种松。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执版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赏析】苏轼虽然年轻,但却是怀着欲与当世贤哲相颉颃的奇志,初出西蜀往迁京师的。

当他路过寇准所任官过的巴东县时,写下一首《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苏轼的诗中充满着对那位前朝重臣当日寓居巴东英雄未遇的同情与感叹,而在收笔处一句“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却又昂扬起他那与生俱来的不能为势稍屈的豪气——那样一个苏轼,当是伫立于船头,任耳际风生,任江水噌吰,任宿昔的志向澎湃于胸中。

苏轼尝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苏轼定风波类似事例?
1个回答2024-04-30 02:42

例如,上学期间,有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小李很伤心,感觉天都要塌了,闷闷不乐好多天,等到而立之年的小李回想往事时,发现当时的挫折并非自己原来想象的那么大

苏轼《定风波》的大意
1个回答2022-09-09 00:02
浅译
不要听那穿林风雨打叶声,且不去管它,何不低吟长啸且从容慢走。拄行仗,穿草鞋,比骑马轻松自在,有什么可怕?披一袭蓑衣任凭我湖还烟雨度过此生。

赏析
本词构思精妙,以微彰巨,从欲雨时的吟啸提升到人生之超旷的境界,“风雨”象征人生灾难与厄运,词人对风雨表现出诙谐、幽默的豁达态度,令人敬佩。
定风波 苏轼
5个回答2023-11-10 23:23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全诗
1个回答2024-03-03 17:14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析】
惊破起调的"穿林打叶"之音,显示这来袭的风雨具何等声势!但从沙湖(黄州东南三十里处)道上现身的词人,却"竹杖芒鞋"、吟啸而来,表现着怎样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谁怕"一语的反问,因了"莫听"、"何妨"的衬映,显得气度从容人,由此展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