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个回答2023-08-16 22:53
娴静、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角楼上来。可是却又故意躲藏让小伙子去找,急得小伙子抓耳又挠腮的,很是着急。
娴静的姑娘有着娇好的容颜,她送小伙子一枝红彤管这红彤管是一种乐器。鲜红彤管光彩明亮,小伙子爱它的颜色鲜艳。
娴静的姑娘从郊野采来荑草送给我,荑草美好却又珍贵奇异。拿着荑草小伙子爱不释手,其实不是因为荑草长得美,而是美人相赠的,它象征着对小伙子浓浓的情意。小伙子爱屋及乌,所以对它喜爱。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个回答2022-05-14 12:37
诗经 静女 安静美好的女子 爱好像是“暧” ”隐藏躲藏”的意思,大约是藏猫猫吧,怕他找不到,又怕他到离了她视线的地方找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翻译
2个回答2023-08-08 08:55
【原诗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译文】文静的姑娘真漂亮,(她)在城墙一角等着我。(但是她又故意)藏在草丛里不现身,(急得我在城墙一角)直搔头发,又徘徊不安。
【注释】
1、静女:文静的姑娘。女,女子;姑娘。
2、其: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既有凑音节的作用,又有强调的作用,无实义,不翻译。
3、姝:形容词,美丽;漂亮。
4、俟:动词,等;等待。
5、于城隅: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提到谓语前面状语的位置。在城墙的一角。于,介词,表处所、方位、地方,在。隅,墙角。
6、爱:通“薆”,名词,艾蒿。这里活用为动词,藏在艾蒿(草丛)里。
7、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这里可不翻译。
8、见:通“现”,动词,出现。
9、搔首:挠头。
10、踟蹰:即徘徊。也说“踯躅”等。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常用来形容心神不定。
搔首踟蹰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1个回答2024-03-01 22:27

sāo shǒu chí chú

成语释义 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动。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亦作“搔首踟躇”。

成语出处 《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焦急的样子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成语例句

他搔首踟蹰的样子就证明了这点

搔首踟蹰:着急
1个回答2024-04-04 14:18

C

解析: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搔首踟蹰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与着急二者为近义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清风明月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幽静指十分安静,二者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忧郁形容情绪低落,二者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刺心裂肝比喻悲痛至极,与悲痛二者为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鼻头出火形容意气风发,情绪激昂,与生气二者非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12-26 18:31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的角楼等我。
  隐藏起来不让我看见,急得我挠着头来回走。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色的笛管。
  红色的笛管色泽鲜亮,漂亮的笛管真让我喜爱。
  姑娘从郊野采来茅草芽送我作为信物,真是美好新异。
  并不是茅草芽有多美,而是因为美人所赠。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10-09 01:20
静女其殊, 姑娘文静真美丽,
俟我于城隅. 约我相会城角里.
爱而不见, 有意藏起不相见,
搔首踟蹰. 挠头徘徊令人急.

静女其娈, 姑娘文静容貌俏,
贻我彤管. 送我一株赤红草.
彤管有炜, 红色小草闪光彩,
说怿女美. 我为美女而倾倒.

自牧归荑, 放牧归来赠茅荑,
洵美且异. 茅荑洁白美得奇.
匪女之为美, 并非茅荑多美丽,
美人之贻. 美人所赠含情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12-16 13:16
爱而不见, 有意藏起不相见,
搔首踟蹰. 挠头徘徊令人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2-09-17 20:29
这句话出自诗经中的《邶风、静女》,说的是男子在等待他爱的女子,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出现,男子就急坏了,挠头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女子是故意逗他的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2-22 15:4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