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破吴归

越王勾践事吴
1个回答2024-01-26 02:48
1加标点 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王先。马
2相同的 【B】 A 国破身亡/亡羊补牢 B 赴火若灭/赴汤蹈火
C 越王亲之/事必恭亲 D故老子曰/明知故问(字相同的那些
3翻译 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然而天下的人没有能实行的。
4柔能胜刚 弱能胜强 结合这个故事说下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能够忍辱负重,不辞辛苦,坚韧不拔的一点一点积蓄力量,麻痹敌人,最终等到力量强大可以转败为胜。就如越王勾践可以自己做吴王臣子,为吴王执戈领路,在后方却卧薪尝胆,积蓄力量教育训练民众军队,最终打败强大的吴国。
5举出关于越王的典故(成语)
卧薪尝胆,鸟尽弓藏。
勾践灭吴
1个回答2022-09-13 00:35
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励精图治。
《勾践灭吴》主要讲什么?
1个回答2024-02-27 06:16

《勾践灭吴》记述的是春秋末期吴越争战的著名历史事件。越王勾践在与吴王夫差的战争中被击败后,以各种屈辱的条件向吴国求和。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忠告,却听信了被越国贿赂的太宰豁的谗言,准许了越国的求和,使勾践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经过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准备之后,率领军队进攻吴国,吴国因此而亡。

扩展资料

文章一落笔直写勾践。勾践失败后,正率五千残兵退守于会稽山上。这时的他,是一位失败后痛定思痛、盼望雪耻复国的君主。全文分三部分,紧紧围绕勾践誓雪国耻这一主要的性格特征展开描写。首先写勾践同吴国求和,突出了他痛下决心、希望东山再起的一面。

其次,写勾践为打败吴国所进行的多方面的准备。最后,写勾践出征灭吴,一举获胜。作者虽从请战开始,但重点依然落到勾践雪耻复仇这一点上。

《勾践灭吴》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述的是勾践退保会稽,向吴国请和以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件事。例外,本文裁剪适当,文章脉络清晰,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成功,都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勾践简介:越王勾践,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勾践灭吴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13 01:13
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494大败越兵,越几亡。越王勾践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外示弱求和于吴,内取十年生聚、富国强兵之策,终于灭掉了吴国。
有没有类似勾践灭吴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5 21:33
  卡诺莎觐见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 VII)趁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国内局势未稳之际,命令亨利四世放弃任命境内各教会主教的权力,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甚至可以罢免皇帝。对此,亨利四世以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于是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在种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亨利四世再也无法顾及自己高贵的皇帝身份,演出了一场德国版的“负荆请罪”。



  1077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人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从表面上看,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是这场斗争的胜利者,而真正的胜利者却是亨利四世。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教皇在孤独中客死意大利,而亨利四世以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实用主义气度笑到了最后。
勾践事吴文言文启发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5 00:49

启发:

越王勾践之所以最后能打败吴王夫差,是因为越王处在不利的时候,善于韬晦,不露锋芒,暗中积蓄力量,然后抓住机会,转败为胜。

它说明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人处于不利地位时更应采用柔顺的手段,才能转弱为强。

1.出处:

刘安《淮南子·道应训》

2.原文:

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身亡,困于会稽。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兵先马走,果禽之于干遂。

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天下。

3.译文:

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稽山。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请求做吴王的小臣,妻子做吴王的女仆,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所以老子说:“柔能战胜刚,弱能战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越王能亲身实行,因此能称霸于天下。

4.人物简介:

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年—前465年)在位。又名菼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勾践灭吴
1个回答2024-02-04 06:13
第一次: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译文:从前夫差使我国君在诸侯之国受耻辱;现在越国已经克制够了,请为这件事报仇。
第二次: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译文:(现在)越国四境之内,百姓爱戴君王就象爱戴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报父母的仇,臣子想着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再战!

第一次的理由只是因为国君受辱,与百姓无直接关系;第二次则表明所有百姓都愿意为国君效力,此谓民心所向,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必要因素,所以勾践“许之”
勾践灭吴
1个回答2024-03-06 17:35
第一次: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译文:从前夫差使我国君在诸侯之国受耻辱;现在越国已经克制够了,请为这件事报仇。
第二次: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译文:(现在)越国四境之内,百姓爱戴君王就象爱戴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报父母的仇,臣子想着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再战!

第一次的理由只是因为国君受辱,与百姓无直接关系;第二次则表明所有百姓都愿意为国君效力,此谓民心所向,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必要因素,所以勾践“许之”
《勾践灭吴》的作者
3个回答2023-01-09 06:50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越语 》,相传作者是左丘明 鲁(国)史官
勾践进贡稻子给吴国的故事传说?
1个回答2024-01-24 19:53

勾践十三年(公元前484),越国谎称受灾,吴借粟(稻谷)万石,第二年“越王粟稔,拣择精粟而蒸还于吴”。

吴王见越国的谷粟很长,称“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可留使吴民植之。

于是,吴种越粟,粟种杀而无生者,吴民大饥”。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