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
1个回答2024-02-29 17:26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道德经·第七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

天陵衡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一些词语注释

天长地久;长、久: 均指时间长久。

以其不自生也: 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 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

外其身: 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邪(ye): 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延伸阅读 1]王粥《道德经注》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

故能长生。是以轮雹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尺桐做成其私

无私者,无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日能成其私也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1个回答2024-02-24 12:54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一、原文

占位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占位夫唯不肖,故能大。占位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占位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占位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占位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占位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占位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占位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二、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道德经包括什么三十七章
1个回答2024-03-26 00:14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如下:

一、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二、翻译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三、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四、引语

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

在二十五章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

中华德育故事第七章
1个回答2022-09-25 13:52
中华德育故事是1—10部,不是按照章节的,1—10部里面有很多故事。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有感
1个回答2023-09-10 15:36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本章以因果原理为基础,首先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随时都面临着巨以大的威胁,而这扰春拍些威胁正是因为人们不惧怕威胁,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所招致的结果。

    世上一切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在前因后果的互为承继中。人的行为也是如此,无论是好还是坏,因怎么种果就怎么收。每个缓羡人做任何事,都不能只图一时的快意,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应该十分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性质,看到后来将会产生的结果森森。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
1个回答2023-09-11 05:00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纤戚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门后户一步,毁高陵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念乎有所成就。
《道德经》第七章说明了什么道理
3个回答2023-03-13 07:52
说明了“天长地久”的自然之道,启示世人“不争”、“清心寡欲”,以回归自然之道,享受“不自生”的“长生”精神境界。这才是真正的“私”字——超越绝对的个人空间。
《道德经》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1个回答2023-10-13 15:22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改山顷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核陆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懂我的话,没有人照着去实行。说话是有宗旨的,做事是有根据的。可正是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了解我。懂得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所以有道的人唯兆总是外表披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
1个回答2023-12-19 10:19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道德经·第七章

春秋 · 老子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

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道德经》的思想解读: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概念。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和基础。同时,“道”也是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准则,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一,强调了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中的自由和自然主义倾向。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认为,柔弱的事物比刚强的事物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够持久存在。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生活和事业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思想。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循环往复的,物极必反,这是道的运动规律。这种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事物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