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针灸

贴针灸面膜
1个回答2024-02-04 19:06
你想要问什么问题呢?又想要得到什么答案?

贴针灸新品“面魔”,而并不是面膜的哦~
肩周炎可以针灸吗?
1个回答2023-08-08 21:48
可以用针灸改善疼痛,但难以治本。
针灸的针灸介绍
1个回答2023-03-29 22:42
针灸图太小看不明
针灸怎么针灸
1个回答2024-04-03 09:13
人体全身分布十二条经脉还有很多分支机构共同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复杂系统,通过经脉循行可以运行气血发挥脏腑功能。针灸是运用中医理论在皮肤组织一定部位有经脉交汇点就是所称的穴位通常在皮下组织,通过针灸刺激可以激发相对应的脏腑功能发挥治病以及调理作用。


针灸的原理?针灸的负作用?
1个回答2024-02-17 02:36
针灸治病的原理是调和阴阳,通经络.很多

不会破坏人体的神经细胞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会分泌一些内啡酞,

针灸对人体负作用,出血,疼痛,气胸,等等

针灸时间20-30分钟为宜

第二次就有明显减轻说明有效,坚持,但要看是什么病
针灸的针是什么样的?
1个回答2022-10-05 23:55
一般是不锈钢的。
肩周炎针灸治疗视频有什么
1个回答2024-04-17 11:07
您好,目前还具体的治疗方法,重在平时的锻炼



1. 手指爬墙



用手摸面前的墙,从低到高,用食指和中指交替慢慢向上爬,爬到自己能够耐受的高度,做一个记号,下一次争取爬得更高。每天这样训练2-3次,每次15-20分钟,越爬越高,对肩周炎的恢复有较大的帮助。注意爬墙练习时身体不要侧弯。



2. 提重物



躯体前屈,分腿站立,未患病的一侧手扶桌子的一端、弯腰约90度,使肩关节周围肌腱放松,然后做内外、前后、绕臂摆动练习,幅度可逐渐加大,直至手指出现发胀或麻木为止。然后直腰稍做休息放松,再做持重物如哑铃、沙袋(1~2公斤)下垂摆动,做同样时间的前后、内外、环绕摆动(30~50次),以不产



生疼痛为宜。也可在俯卧位下进行,即将患肩垂于床外,然后做放松摆动或提重物摆动练习。



另外注意:中老年人需注意防寒保暖,受凉常是肩周炎的诱发因素,为了预防肩周炎,中老年人应重视保暖防寒,不要使肩部受凉。一旦着凉也要及时治疗,不要拖延不治。肩周炎的治疗目的是止痛、解除肌肉痉挛与恢复功能。方法如下:一般治疗方法早期可对肩关节局部进行一般治疗,



把改善局部血运和解除肌肉紧张做为目标。如[苗+父养+生敷+肩乐贴]就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目的。



注意:应在无痛范围内活动,因为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或加重肌痉挛,从而影响功能恢复。每次活动以不引起疼痛加重为宜。反之则提示活动过度或出现了新的损伤,宜随时调整运动量。
针灸的来历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9 14:25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 《黄帝内经》 :“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 《山海经》 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是怎么由来的?
1个回答2024-02-11 04:21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古代关于针灸起源的说法,往往与“伏羲氏”、“黄帝”相联系。说明针灸学的起源已经很早了。

针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比较普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名医,最著名的是扁鹊。有许多古代文物记录了针灸医术的发展进程。针灸学的发展必然导致针灸工具的改进。在金属针出现以前,针灸是用石或骨做的。目前见到的最早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是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出土的9根金银针。针灸工具的改进还表现在针型增多和定型上。《黄帝内经》多次提到“九针”,并对其形制和主要用途有详细说明。

针灸学发展到汉晋,逐渐完备。开始用图形表示针灸穴位。一些总结性的针灸著作也出现。其中西晋人皇甫谧撰写的《甲乙经》是一部重要的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针灸著作。该书对针灸治疗及穴位都记载详细而有条理。

唐代开始太医院中设针灸科,有针博士、针助教进行针灸教学。宋代是针灸学大发展时期,不断发现新的穴位。1026年,翰林医官院医官王唯一科学地总结了古代针灸学成就,整理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并铸造了两个人体铜模型,全身有穴孔。按针灸学的传统观点,《黄帝内经》不载的穴位叫“奇穴”,《图经》不载的穴位叫“别穴”,合称“往外奇穴”。铜人穴位是当时的范本,铜人则被用来指导医官院针灸科学生学习和考试。明代铜人有666个针灸点。

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元、明、清三代都整理和编纂了一些针灸学专著。这无疑对针灸学的总结和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推动针灸发展的主要是针灸医疗实践活动。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