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秋水

莫言秋水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11 16:44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主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之一。他写的文章比较浪漫,也非常大气。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了他其中一篇著作《秋水》后的一些感悟。 文中的涵义主要是在说明我们人应该以何种心态去处事的道理,即作为人不能怀有“自高自傲”、“贡高我慢”不利的心态。

    在《秋水》中也有很多句子可以和现在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做对比。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善为尽在已”。这句话的含义即:河伯一向以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水势很大,以为天下所有的水全都是流向黄河的,于是自己就非常得意,而导致河伯产生傲慢之心。 其实,这就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况相同,也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当一个人成就了一点事业,或得了一些什么小名利,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夸大自己的功劳,一自我为中心,然而轻视他人,这正是因为他还没有在外界碰见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所以才会在界内自高自傲。假如哪天让他到外界去出差或辩论问答,遇见比自己更高一层的人,这个时候就会认为自己还不如他人,所以说我们人,在还没有亲自接触到界外之事时,就不能以为自己很伟大。因为你一旦看见别人比你更厉害、比你更强大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我们应该保持“中道”,不能被名利之事所牵引,否则你将会被比你更有见识的人讥笑轻视。我们只有在“中道”的界线上,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修。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僧,对于一个邪知邪见深的人,我们不能急于马上给他讲佛法之奥妙,因为这种正知正见可能会令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会认为我们也是魔,令他生气毁谤,这只能等他的因缘成熟了,能够接受真理的时候,我们再去引导他也不迟,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去引导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必须观察对方的根机是深、是浅,并且要看他对我们所说的法是否应机,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庄子的《秋水》让我看到了大智大美,道理与思想的引发,也使我的人生能够渐渐趋向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


莫言秋水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5-16 06:16
是莫言《秋水》,一本短篇小说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28 17:19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注释:
⑤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
⑥大山:一说读如泰山。
⑦殇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译文: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
我比天狂秋莫心
1个回答2022-12-12 18:03
解析:
(1)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2) 大多数人高估了自己的天赋,绝大多数人高估了自己的自律能力。
(3) 隔行如隔山。有些行业,非常注重那99%的汗水,有些行业则绝对离不开那1%的灵感。
莫道天凉好个秋
4个回答2023-04-28 10:57
辛弃疾原词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里的意境应该是,年轻时明明无忧无虑,却总在作品中诉说愁苦,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当心中充满愁苦郁闷之时,却不愿意用语言直接把愁苦说出来,而是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这才是真正的愁苦。
而“莫道”应该是反用其义,也就是说有什么不快乐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顾左右而言他。当然也不排除写这句话的人根本就是把词搞错了的可能。
莫言白狗秋千架内容作用?
1个回答2024-01-20 14:10

《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开头描述了井河和暖十年后的重逢;做了大学教师的井河衣锦还乡,暖变成一个贫穷邋遢的普通村妇。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孩暖由于一次意外而从秋千上跌下来变残疾,最后嫁给哑巴,艰辛的农作使她变为粗俗的农妇。

它以近乎残酷的笔调展现了暖人生历程的起伏转折。昔年能歌善唱的暖日日面对的是口不能言的四个哑巴,出语粗鄙的村妇“个眼暖”曾经是妩媚可人的青春玉女。小说的力量来自结尾,前面的屈抑都是为了此刻的迸发和升腾。

小说采用描述一个读书人回乡的见闻及感受这一惯常写法,用夹叙夹忆的写作方式将过去发生的事和现在的情景交错叙述,人物和故事渐渐浮现。

《白狗秋千架》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于一九八五年四月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倒叙手法。

余秋雨:《莫高窟》
1个回答2022-12-16 20:47
你要问什么?
余秋雨《莫高窟》
1个回答2022-12-17 05:06
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包含了太多的精神内涵,大部分是那些一生执着于这一文化事业的人所赋予的,展现了画中的生机,也包含了当代的生命力
我是这么理解的
《莫高窟》------余秋雨
1个回答2023-11-18 12:43
    《莫高窟》,听着耳间缓缓划过的舒缓钢琴音,余老的这篇《莫高窟》便也读完了。闭眼,我的脑海中极有画面感的涌现出一位老者,背着简单的行囊,在莫高窟内,踽踽前行。苍老的步伐,微颤的,略微松弛的双手,不断擦拭着眼眶中的镜片,模糊着的,清晰着的。一遍遍的回荡着这窟内承载着的巨大的文化漩涡。当读到“隔着外国博物馆厚厚的玻璃,长久凝视,百般叮咛......”时,我仿佛听到了窗前的一位老者的厄然长叹。那一堵堵厚重的玻璃窗墙,阻隔的不仅仅是长者与漂泊文物的距离,而更是隔断了一种深沉的、浓烈的、清冽的、无法言说的情怀。因此,只能“长久凝视,百般叮咛”了......

                                                                                                                                                           (20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