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堂

刘备托孤堂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19 23:46

刘备托孤堂位于白帝庙前殿。为了再现1700多年前永安宫刘备托孤的悲壮历史,白帝城博物馆特邀雕塑家赵树同先生,于1984年创作了一组刘备托孤大型彩塑。21尊高2米多的蜀国君臣彩塑,造型生动,形态各异,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刘备托孤 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3-01-28 12:47
内托孔明,外托李严。
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前托孤的原文
1个回答2024-02-12 20:07
先主:孤大势已去。今托孤于你。亮:主公胡言,亮深感惭愧。先主:孤意已定,今托你与李严,不得推辞。亮:主公!先主:马氏马谡,有勇无谋,不可重用。亮:是,主公。先主:若犬子可以辅佐,你可辅佐他,若犬子不得为政,你可以废他,自立为王。亮:主公。
刘备托孤
3个回答2023-12-27 04:44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先主叹曰:“朕将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先主托孤   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后杜工部有诗叹曰:“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宣读遗诏
  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孔明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太子刘禅出城迎接灵柩,安于正殿之内。举哀行礼毕,开读遗诏。诏曰:“朕初得疾,但下痢;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为之,勿以善小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
刘备托孤故事道理?
1个回答2024-01-24 16:10

刘备白帝城托孤告诉我们要善于识人,才能发现有所依靠(个人理解)

刘备托孤
1个回答2024-03-01 19:53
刘备托孤这件事,后世议论非常多。尤其刘备对诸葛亮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让人浮想联翩。

一种看法认为,刘备这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刘备明知儿子不才,并没有教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是叮咛他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一切听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刘备深知其子无帝王之才,与其国家沦丧,还不如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样的嘱托,应是刘备的肺腑之言。这样的嘱托,不仅表达了刘备广阔的胸襟和坦荡为人,实际上也是处置蜀汉政权的最佳方式。晋人袁宏认为“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资治通鉴》注者胡三省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史学家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还有一看法,以晋人孙盛为代表,他认为刘备所言乃画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坏处倒不少。假若所托不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贞死节之臣,岂不自启篡逆的口实,带来祸害吗?好在刘禅懦弱,无猜疑之心,加之诸葛亮威望广大,使小人无隙可乘,才没有发生变故。清《通鉴辑览》也认为,诸葛亮之为人刘备是知道的,刘备在临终时说出那种“猜疑”的话,可见三国之世,“以谲诈相尚”,即使是刘备和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以上两种看法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争执了千余年。笔者认为,与其揣摩刘备之言是否出自肺腑,还不如静下心来想一想,刘备一番话对谁最有利,便可豁然开朗:第一,自古权臣辅弱主,只要弱主一切听命于权臣,不觊觎,不捣蛋,双方是可以相安无事的。近在三国,曹魏数个小皇帝被废,均与弱主不服权臣有关。刘备死后,诸葛亮只要辅佐,便是权臣。而刘禅年小暗弱,必为弱主。刘备很清楚,只要刘禅不屈从于诸葛亮,双方必有一番火并,而火并的结果,多半是诸葛亮获胜。刘备不愿意在他死后蜀汉内部发生这样的事,办法只有一个,全力安抚刘禅,让他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不要轻易反抗诸葛亮,求得相安无事。同时,极力拔高诸葛亮,干脆把话挑明,让他死心塌地地为刘禅效命,不生二心。刘备的话,实际上对诸葛亮并无多少约束力,倒是对刘禅十分有利。刘禅凭着父亲的悉心安排,虽懦弱,却做了数十年安心皇帝,这不能不说是刘备高度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第二,托孤之事,古已多有,病榻前无一例外,信誓旦旦地要如何如何为主上效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当时说的话大都不算了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刘备对托孤之事当然很明白,也清楚,即使自己再如何安顿诸葛亮,已不能排除诸葛亮为势所迫而干出他不愿看到的事。如果诸葛亮已走到非取刘禅而代之的一步,刘备的考虑便是保全刘禅的身家性命。如果刘禅不肖(“不肖”二字深可玩味,多半指不服从诸葛亮,与诸葛亮闹别扭),而诸葛亮又想取而代之,那就顺理成章地取而代之,万万不可把事情做绝,将刘氏一门斩尽杀绝。

简单地说,刘备托孤有两层意思,一是安顿刘禅,要善待诸葛亮;一是安顿诸葛亮,要善待刘禅,必要时,可取而代之。但这两层意思全是为了刘禅:让刘禅善待诸葛亮,是要他服从、听命于诸葛亮,不要鸡蛋碰石头;让诸葛亮善待刘禅,是要诸葛亮在大权独揽后也不要太对不住刘禅,给他必要的生存空间,让双方都相安无事。如果双方果真水火不容,也不要动武,诸葛亮可平取政权,不要害刘禅身家性命。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所云“取而代之”之语,完全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这个真实想法的背后,却是冷峻的现实。既有刘备的无奈,也有对诸葛亮的不信任,更多的是对刘禅的关怀。刘备之言真是不想说又不得不说,用心之良苦,千年而下犹觉如见。

后人多赞颂刘备之胸襟坦诚和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刘备所做是恰当的,而诸葛亮则未必。如果不是刘备对其子反复教诲,听任刘禅与诸葛亮抗争,恐怕诸葛亮就要露出其庐山真面目,挥舞起铁甲与大棒,来对付刘禅了。人们每每赞叹诸葛亮,目为“大汉一人”,这有些过誉。客观地讲,是刘禅的暗弱成全了诸葛亮。如果刘禅像康熙不服鳌拜一样不服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最后的形象,不过与司马昭是一样的,别无二致。
刘备托孤的诗句
1个回答2024-02-22 13:00

刘备托孤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在永安白帝城,刘备病逝前,将刘禅托模枣孤给了诸葛亮,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对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对于最后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特别是“君可自取”,后人出现了不同的解读。当然,还有人认为刘备这么说是在试探诸葛亮。

刘备托孤的诗句意思:

意思是希望诸葛亮表达效忠阿斗的忠诚。对此,在笔者看来,刘备不仅没有试探诸葛亮的意思,而且,如果刘禅真的不能辅佐或者昏庸无道,刘备也希望诸葛亮可以取代他。

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不仅遭到了人生最为惨痛的失败,蜀汉也因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关羽绝陵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半壁江山已经丢掉,连带着损失关羽、张飞等诸多大将。同时,北边有强大的曹魏,东边有可能趁火打劫的东吴。

在此背景下,蜀汉内部再不团结的话,必然会走向灭亡。所以,刘备首先用曹丕来和诸葛亮进行比较,肯定孔明能够挽救蜀汉的能力。换而言之,当时风雨飘摇中的蜀汉,需要一个强力人物来稳定局面,而这个人旦宏拆自然是十倍于曹丕的诸葛亮。

刘备托孤的地点是哪里?
1个回答2024-03-17 04:06

刘备托孤的地点是白帝城。

在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将诸莒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来的。

具体地点: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1号社,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白帝山上,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临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地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西端入口。

刘备白帝托孤原文
1个回答2024-03-06 19:12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诸葛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军可自取.亮泣曰: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生又召后主曰:汝与臣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托孤的背后有什么目的呢?
1个回答2022-11-28 10:24
因为他了解诸葛亮的才华和他的个人魅力,如果诸葛亮不表态,刘备不会安心离世。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