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刘备托孤

刘备托孤白帝城中的白帝城因何而来?
1个回答2024-03-21 01:32

熟知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关羽兵败荆州,走麦城最后被杀的事。

后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顾群臣劝谏率兵攻打东吴,经?亭一战刘备惨败,退往白帝城后不久就死了。

当然了,今天小编并非给大家讲述三国故事的,所以说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不提也罢,主角们都被讲烂了,那就说点配角的事?不!小编要给大家讲的是关于白帝城托孤中的道具的故事――白帝城。

说起白帝城,因刘备而闻名,可见名人死过的。。。不,待过的地方是有多么巨大的传播力。但你要清楚的一点是白帝城并非刘备所建,当然跟他那些部下也没关系,真正的白帝城主人叫公孙述,这位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这个公孙述,是西汉末年蜀汉地区的一位军政长官,在王莽新政末年、东汉初年自立,因为种种原因吧,公孙述极其崇尚白色,于是就自称白帝,然后把一座称作子阳城的要塞改名为白帝城于此建都,这就是白帝城由来。

后来公孙述被光武帝的大将攻灭,其本人也战死。当地人为缅怀公孙述治政有方,在白帝山上修建白帝庙,立像祭祀。

白帝庙供奉白帝是理所应当的,但后世慢慢出现了一种说法,说白帝庙内无白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来白帝享受后人香火已延续千余年,当历史发展到明朝的时候,情况就出现了变故,正德年间,四川巡抚毁公孙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马援像,改称三功祠。

到了嘉靖年间,又改祀刘备、诸葛亮像,名正义祠,后来又添供关羽、张飞像。至此,白帝庙内无白帝的说法流行开来。

直到清同治十年,才又重修白帝庙。

刘备白帝托孤原文
1个回答2024-03-06 19:12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诸葛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军可自取.亮泣曰: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生又召后主曰:汝与臣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白帝城托孤有什么内幕吗?
1个回答2024-02-18 17:36
一种看法认为,刘备这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刘备明知儿子不才,并没有教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是叮咛他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一切听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刘备深知其子无帝王之才,与其国家沦丧,还不如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样的嘱托,应是刘备的肺腑之言。这样的嘱托,不仅表达了刘备广阔的胸襟和坦荡为人,实际上也是处置蜀汉政权的最佳方式。晋人袁宏认为“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资治通鉴》注者胡三省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史学家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还有一看法,以晋人孙盛为代表,他认为刘备所言乃画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坏处倒不少。假若所托不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贞死节之臣,岂不自启篡逆的口实,带来祸害吗?好在刘禅懦弱,无猜疑之心,加之诸葛亮威望广大,使小人无隙可乘,才没有发生变故。清《通鉴辑览》也认为,诸葛亮之为人刘备是知道的,刘备在临终时说出那种“猜疑”的话,可见三国之世,“以谲诈相尚”,即使是刘备和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刘备为什么把托孤的地点选择在白帝城?
1个回答2024-04-23 13:51

刘备打着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旗号攻打东吴,最终失败,最后在白帝城托孤而死收工,那么刘备为什么在白帝城托孤?要想知道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托孤,就要从内和外两个方面来说。

外部原因

地名说

这个地名比较吉利,白帝城原名鱼腹,西汉末年公孙述,在四川占领的这么一个地方,因为传言这个地方有一口井,井中经常有白气,状若白龙,冒出来像白龙一样的,所以就把它改名叫白帝。

地理说

再来看看地理位置,白帝城所在的位置,正好位于蜀国和东吴的边境线附近,具体来说位于在现在四川奉节县附近长江北岸。这里的地形易守难攻。

军营说

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把全国的军队都带过来了,这么多人打仗肯定是分片区梯队的,必然会分成很多的军营,白帝城离刘备的西大营很近,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有刘备的军事基地。

内部原因

羞愧说

刘备发兵,给打着给关羽、张飞报仇的旗号,不管他是真情还是假意,还是有很多人觉得不合适,有很多人劝的,包括诸葛亮他们都劝不住,刘备认为自己必胜,最后却被刘备玩砸了,打了大败仗,几乎全军覆灭,恐怕刘备也是羞于见人。

人设说

刘备带出来的士兵大多是四川本土的士兵,将士的那么多家属都在成都,你刘备牛气冲天地把他们的孩子、丈夫带出去和别人磕,结果就你刘备一个人回来了,磕碜不?刘备自诩仁义,现在玩砸了,人设崩了,刘备怎么和大众交代。

防线说

刘备打了大败仗,不能继续撤退或者说退无可退,刚刚打了败仗,军心涣散,如果再往后面退,就等于是把东吴的军队带到自己的国家疆土来祸害。如果失去这个地方,东吴可能长驱直入,刘备他必须要就地组建一个防线,来抵抗东吴的趁胜追击。

防患未然说

还有一个内部原因,蜀国成立不久,内部多股势力没有被刘备很好的打磨,有元老集团,他们跟着刘备最早,根深蒂固,吃苦最多;有荆州集团,诸葛亮他们就是这个集团的,他们在刘备崛起过程中出力最多;汉中的一批人,他是投降过来的,地头蛇类型;还有马超这些有本事,有名望但是没地盘走投无路过来的。

刘备出去打仗,赢了自然万事大吉,输了就不知道手下这帮子人会干出什么事情,这个时候就会有可能脱离管控了,如果他回到成都,很有可能很多事情不受他控制。

他在白帝城这个地方,前文说了,他的西大营军队在这里,基本没有受到波及,建制完备,同时也是受他节制受他控制的,在白帝城,刘备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但是最后病死却是一个意外。

所以说任何一个事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内因外因相结合,大环境小环境相匹配,注定了在白帝城托孤是最合适的,你们觉得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有什么内幕吗?
2个回答2022-12-19 02:01
没有什么内幕。至少后人没有评价过。白帝城托孤当然是为了自己的社稷江山。
刘备托孤
3个回答2023-12-27 04:44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先主叹曰:“朕将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先主托孤   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后杜工部有诗叹曰:“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宣读遗诏
  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孔明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太子刘禅出城迎接灵柩,安于正殿之内。举哀行礼毕,开读遗诏。诏曰:“朕初得疾,但下痢;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为之,勿以善小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
刘备托孤故事道理?
1个回答2024-01-24 16:10

刘备白帝城托孤告诉我们要善于识人,才能发现有所依靠(个人理解)

刘备托孤的诗句
1个回答2024-02-22 13:00

刘备托孤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在永安白帝城,刘备病逝前,将刘禅托模枣孤给了诸葛亮,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对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对于最后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特别是“君可自取”,后人出现了不同的解读。当然,还有人认为刘备这么说是在试探诸葛亮。

刘备托孤的诗句意思:

意思是希望诸葛亮表达效忠阿斗的忠诚。对此,在笔者看来,刘备不仅没有试探诸葛亮的意思,而且,如果刘禅真的不能辅佐或者昏庸无道,刘备也希望诸葛亮可以取代他。

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不仅遭到了人生最为惨痛的失败,蜀汉也因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关羽绝陵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半壁江山已经丢掉,连带着损失关羽、张飞等诸多大将。同时,北边有强大的曹魏,东边有可能趁火打劫的东吴。

在此背景下,蜀汉内部再不团结的话,必然会走向灭亡。所以,刘备首先用曹丕来和诸葛亮进行比较,肯定孔明能够挽救蜀汉的能力。换而言之,当时风雨飘摇中的蜀汉,需要一个强力人物来稳定局面,而这个人旦宏拆自然是十倍于曹丕的诸葛亮。

刘备托孤
1个回答2024-03-01 19:53
刘备托孤这件事,后世议论非常多。尤其刘备对诸葛亮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让人浮想联翩。

一种看法认为,刘备这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刘备明知儿子不才,并没有教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是叮咛他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一切听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刘备深知其子无帝王之才,与其国家沦丧,还不如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样的嘱托,应是刘备的肺腑之言。这样的嘱托,不仅表达了刘备广阔的胸襟和坦荡为人,实际上也是处置蜀汉政权的最佳方式。晋人袁宏认为“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资治通鉴》注者胡三省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史学家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还有一看法,以晋人孙盛为代表,他认为刘备所言乃画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坏处倒不少。假若所托不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贞死节之臣,岂不自启篡逆的口实,带来祸害吗?好在刘禅懦弱,无猜疑之心,加之诸葛亮威望广大,使小人无隙可乘,才没有发生变故。清《通鉴辑览》也认为,诸葛亮之为人刘备是知道的,刘备在临终时说出那种“猜疑”的话,可见三国之世,“以谲诈相尚”,即使是刘备和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以上两种看法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争执了千余年。笔者认为,与其揣摩刘备之言是否出自肺腑,还不如静下心来想一想,刘备一番话对谁最有利,便可豁然开朗:第一,自古权臣辅弱主,只要弱主一切听命于权臣,不觊觎,不捣蛋,双方是可以相安无事的。近在三国,曹魏数个小皇帝被废,均与弱主不服权臣有关。刘备死后,诸葛亮只要辅佐,便是权臣。而刘禅年小暗弱,必为弱主。刘备很清楚,只要刘禅不屈从于诸葛亮,双方必有一番火并,而火并的结果,多半是诸葛亮获胜。刘备不愿意在他死后蜀汉内部发生这样的事,办法只有一个,全力安抚刘禅,让他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不要轻易反抗诸葛亮,求得相安无事。同时,极力拔高诸葛亮,干脆把话挑明,让他死心塌地地为刘禅效命,不生二心。刘备的话,实际上对诸葛亮并无多少约束力,倒是对刘禅十分有利。刘禅凭着父亲的悉心安排,虽懦弱,却做了数十年安心皇帝,这不能不说是刘备高度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第二,托孤之事,古已多有,病榻前无一例外,信誓旦旦地要如何如何为主上效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当时说的话大都不算了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刘备对托孤之事当然很明白,也清楚,即使自己再如何安顿诸葛亮,已不能排除诸葛亮为势所迫而干出他不愿看到的事。如果诸葛亮已走到非取刘禅而代之的一步,刘备的考虑便是保全刘禅的身家性命。如果刘禅不肖(“不肖”二字深可玩味,多半指不服从诸葛亮,与诸葛亮闹别扭),而诸葛亮又想取而代之,那就顺理成章地取而代之,万万不可把事情做绝,将刘氏一门斩尽杀绝。

简单地说,刘备托孤有两层意思,一是安顿刘禅,要善待诸葛亮;一是安顿诸葛亮,要善待刘禅,必要时,可取而代之。但这两层意思全是为了刘禅:让刘禅善待诸葛亮,是要他服从、听命于诸葛亮,不要鸡蛋碰石头;让诸葛亮善待刘禅,是要诸葛亮在大权独揽后也不要太对不住刘禅,给他必要的生存空间,让双方都相安无事。如果双方果真水火不容,也不要动武,诸葛亮可平取政权,不要害刘禅身家性命。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所云“取而代之”之语,完全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这个真实想法的背后,却是冷峻的现实。既有刘备的无奈,也有对诸葛亮的不信任,更多的是对刘禅的关怀。刘备之言真是不想说又不得不说,用心之良苦,千年而下犹觉如见。

后人多赞颂刘备之胸襟坦诚和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刘备所做是恰当的,而诸葛亮则未必。如果不是刘备对其子反复教诲,听任刘禅与诸葛亮抗争,恐怕诸葛亮就要露出其庐山真面目,挥舞起铁甲与大棒,来对付刘禅了。人们每每赞叹诸葛亮,目为“大汉一人”,这有些过誉。客观地讲,是刘禅的暗弱成全了诸葛亮。如果刘禅像康熙不服鳌拜一样不服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最后的形象,不过与司马昭是一样的,别无二致。
刘备托孤的地点是哪里?
1个回答2024-03-17 04:06

刘备托孤的地点是白帝城。

在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将诸莒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来的。

具体地点: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1号社,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白帝山上,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临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地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西端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