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难得糊涂全文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啥意思
1个回答2022-07-08 05:07
就是自我解嘲啦~哈哈哈~
郑板桥为什么说难得糊涂
1个回答2024-02-17 11:19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字画小字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谁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全文?
1个回答2022-09-28 19:11
难得糊涂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聪明难,糊涂更难。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怎么样就糊涂啦?!
1个回答2023-03-24 21:00
其实就像“难得聪明”一样的,但还是比“难得糊涂”谦恭些,黑白相对,对错相容,不对不错,无去无来,大智若愚,愚还是愚?不是愚为什么若呢?我觉得郑哥应该这样写“
”。
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包含的是什么含义?
1个回答2024-02-04 20:22

“难得糊涂”是什么意思?

“难得糊涂”总是与郑板桥联系在一起。郑板桥(1693-1765)写这幅字的时间大约在1752年,距今255年。那年,郑板桥59岁。“难得糊涂”下面还有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现在,很多人也把“难得糊涂”当作一种处世哲学,常挂在嘴边,挂在墙上,放在书案上。但是,“难得糊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对于“难得糊涂”的理解常常因人而异,郑板桥的本意究竟是什么,也有不同的说法,所以,我只能说说我的理解。

“难得糊涂”的一个含义是与“吃亏是福”连在一起的。有点睁一眼、闭一眼,假装看不见,眼不见为净,明哲保身的意思。这种含义比较消极,但却是人们最多接受的含义。生活中大多数人口口声声,或身体力行的,大多都是这个意思。因此,“难得糊涂”的第一层含义是针对自己的一种消极态度。

“难得糊涂”的第二个含义是针对别人的,有点骂人不带脏字的意思。比方说某人太精明,从来不肯吃亏,任何事情都很会算计,“难得糊涂”对于这种人,就是反话正说,听的人不一定听得出来所包含的嘲讽。因此,说自己“难得糊涂”是一种自我解嘲,说别人“难得糊涂”很可能就是拐着弯骂人。

“难得糊涂”的第三个含义一般很少用,属于委婉的自我批评。比方说某个一贯精明能干的人,偶然失误,某件事情没办好,或者考虑不周,也可以用“难得糊涂”向别人自我解释一下。

“难得糊涂”的第四个含义是谦虚地自夸,意思是说,本人一向心明眼亮,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很少浑水摸鱼,或拿原则作交易。郑板桥晚年用这四个字给自己做总结的时候,一生“难得糊涂”,到也符合他的性格。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原文如图
2个回答2022-10-02 13:43
书法中力求变化,尽可能不要出现雷同,“笔画在同一个位置”相同或者“字”相同都视为创作失败。
郑板桥有关“难得糊涂”的故事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14 13:31
每次到扬州出差或旅游,总要抽空去郑板桥纪念馆参观。日前冒着高温,又站在郑板桥的竹画前咀嚼品味“难得糊涂”的糊涂味儿,回顾郑板桥一生仕途,观览他的书画作品,口吟出一副对联——
难得糊涂真难得,糊涂难得假糊涂。
据史料介绍,晚年郑板桥还在潍县任知县,一次出门踏青,走到一处松隐茅舍,迎接他的是位鹤发童颜的老翁,两人相谈甚欢。郑板桥问其尊姓大名,答曰“糊涂老人”。郑板桥相见恨晚,奉为知己,随即挥毫写了四字以赠:“难得糊涂”,想来老者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并不糊涂。当他盖上那颇为得意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闲章,糊涂老人随即落上“乡试第一、院试第二、殿试第三”印章。郑板桥肃然起敬,原来是糊涂老人不糊涂,抛却“探花”归隐于此。郑板桥手书“难得糊涂”,是对其不
迷仕途经济的清醒政见的钦羡,“难得”意谓千金难买,是由衷赞语,故云“难得糊涂”真难得。
其实,郑板桥与“糊涂老人”是惺惺相惜,心有灵犀。郑板桥的仕途轨迹足资证明:他的“难得糊涂”的赠言,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乾隆初年,他考中进士后到山东做知县,前三年所管辖的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些小”县衙。县里农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郑板桥这个县太爷无事可干,每天除了喝酒便是画画。三年后郑板桥升官,调任潍县(今潍坊)县令。上任不久便冒杀头危险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那时山东大旱,潍县更是赤地百里,饿殍遍野。郑板桥清楚地知道,能救百姓于危难的只有开仓放粮。但国库放粮,七品芝麻小官是无此权限的。若上报坐等批文,老百姓早就饿死了。郑板桥明知故犯,糊涂地决定开仓放粮,老百姓额手称庆。县志上评价此事只用3字:“活万人”。郑板桥如此“糊涂”之举,虽没遭皇帝杀头,但被记大过一次。郑板桥心知肚明,“活万人”之实效,使皇帝老子不敢违民心、逆民意杀他的头。由此也可见,郑板桥的糊涂“难得”(偶尔)其实是假糊涂,真清醒。
有诗为证:“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小诗,题在《衙斋听竹图》上,世人耳熟能详,迄今成为历朝反贪倡廉警世之作。也是郑板桥当官为民、情系民间的真实写照。人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郑板桥在山东当知县远不止三年,但他辞官返乡时,全部家当只有三条毛驴:一条驮着他,一条驮书童,一条驮着书。郑板桥是个明白人,他当“些小吾曹州县吏”,能从“卧听萧萧竹”中,读出“民间疾苦声”;《衙斋听竹图》中挺拔的竹竿、摇曳的竹叶,浓墨淡彩,总关民生、民情、民心、民意。他是以竹画传民情,用“六分半书”言壮志。他假装糊涂,大智若愚。《竹石图》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开诚布公,以诗明志,毫无晦言,绝不糊涂。可见,郑板桥清醒是一贯的,糊涂是“难得”(偶尔)的;明白是始终的,糊涂是假装的。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走出郑板桥纪念馆,我还想到他对自己书画作品的明码标价:“大幅六两,中幅四两,条幅一两,扇子斗方五钱”。此举是糊涂耶?明白耶?一贯耶?难得(偶尔)耶?抑或是有意谢绝达官贵人求墨宝?……思之再三,我想盖皆有之吧?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之“怪”,真可谓:
难得糊涂真难得,千金难买。
糊涂难得假糊涂,万事易处。
书赠诸公,以分享“难得糊涂”之快乐。
糊涂县令郑板桥有糊涂县令郑板桥第二季吗
1个回答2023-04-03 01:45
《糊涂县令郑板桥第二季》网络版暂无,但是有《糊涂县令郑板桥第二季》枪版的,我都在《小看影影视》上看完了。太好看了,每个演员都那么专业,剧情又好,看完结局了还是很舍不得,看现在更新的电视剧都没有快乐颂好看,大赞一个
糊涂县令郑板桥
1个回答2023-01-22 10:30
ould you please go to a dancing party with m
谁可以告诉我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的全文
1个回答2023-01-14 00:41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