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幼儿园

幼儿教育学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哪些启发
1个回答2024-01-30 07:08
浅谈对当今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启示,敬请专家指正。

一、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才的早 期培养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他发挥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的优良传统,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他还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在他看来,儿童6岁以前的教育将为一个人打下人格、智力、体格的基础,并且这个基础一旦奠定,便不易改变,故马虎不得。若“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而这些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待到他们入学后去纠正,即使教师花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则往往勤苦而难成。因此,陶行知大声疾呼:“有志之士,起而创设幼稚园,以正童蒙。”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倡导因材施教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那么,怎样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呢?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其涵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成为“真人”。陶行知曾经形象地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的肥料是不同的”,并以此来告诫人们:“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还强调教师要给儿童“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坚决反对不了解儿童的特点和能力而采取不切合儿童实际的强制性的灌输教育。在他看来,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和家长要加入孩子的队伍中去,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从而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并从中找出切合儿童实际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才施教,有的放矢。诸如在幼儿园教育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缺乏深入了解,也谈不上研究儿童,只能采取“放羊式”的看管,或者照本宣科式的灌输,不太考虑全班幼儿的个性特点与智能层次差异。这样,一些有特长的孩子得不到合理的培养与发展,而另一些所谓的“差生”则被忽视甚至放任自流。至于有些家长争着为孩子购置钢琴、电脑,盲目延聘家庭教师,强迫孩子学这练那,全然不顾孩子自身需要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小则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大则导致教育上的失误。

三、主张解放儿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儿童是“有力量”、“有创造力”的,这种创造力是人类经过几十万年与环境作斗争,获得并传递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便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他曾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为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教育者“应化作儿童”,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创造力,然后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把学习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儿童。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5.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6.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教师对儿童应负的责任是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思考和创造。另外,他还特别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宽容而不是自流的态度对待儿童。不要压制儿童的创造性,摧残人才幼苗。如当今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机械记诵、轻灵活运用;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儿童主体地位等问题,都束缚儿童的手脑,羁绊孩子的手脚,阻碍了儿童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现成材料让孩子们动手又动脑,以手促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带孩子走向社会,接触大自然,增长见识,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还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拼拼、剪剪、拆拆、装装,让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现代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心、审美、劳动素质都得到提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要求是做到五会: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
怎样才能做好婴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时期应该做什么教育?
1个回答2024-02-09 07:22
快两岁了,是需要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吃饭玩耍等,可以教宝宝一些平时礼貌用语的,多讲故事的,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做一些亲子游戏等,多出去见世面开阔见识
音乐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个回答2022-08-06 04:00
培养幼儿的乐感
幼儿园怎样教育幼儿不打人
1个回答2024-01-20 18:30
幼儿园怎样?教育幼儿不打人,首先,幼儿园老师必须教育幼儿园小朋友,不要打人,不要骂人,打人和骂人都不是好孩子,让他们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从小到大怎样做人?
幼儿园家长如何教育幼儿
1个回答2024-02-09 20:22
培养好习惯
最好的方法是鼓励。批平是孩子自信心最大的敌人。尽量强调孩子的优点,忽略他的缺点,孩子的自信心才会提高。这点中国父母要好好向美国父母学习。中国父母以批评为主,美国父母以表扬为主。因此美国孩子自信心比中国孩子强。有了自信心才能培养好习惯。
你想他们有什么好习惯你就不断表扬他们说他们会这样做他们自然就会向得到表扬的方向努力了。家长还要身体力行做个好榜样.
培养快乐的孩子:第一无条件爱孩子常常拥抱亲孩子 第二与孩子平等相待,和孩子做好朋友,尊重他们,不行家长制。第三至少每周抽时间给孩子讲故事,玩游戏。这样做你孩子定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培养阅读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可终生受益。方法如下:
第一,婴儿期就让孩子接触书本。把书籍放在孩子生活的所有范围,给孩子读书。让孩子天天耳闻目睹书籍形成生活与书籍密不可分的认识。
第二,把书籍作为出门的必备行李。每次出门无论去什么地方,给婴幼儿带书籍。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提醒他们带书籍形成一种习惯。
第三,父母做好榜样常常在孩子面前读书。加强孩子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我的小女儿因为我坚持这样做了她阅读能力很强。老师说她二年级阅读水平己超过五年级学生的一般水平。
幼师如何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1个回答2024-02-17 21:42
可以从不同性别幼儿的相貌特征、穿着打扮、上厕所的方式等来教育幼儿。
幼儿园如何教育行为多动的幼儿
1个回答2024-02-05 11:29
很多家长都会说自己的孩子很皮很好动,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也会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较好动。大多数时候,孩子好动多是由于好奇心比较强,对世界充满着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对于孩子好动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那么幼儿园孩子好动该怎么办呢?

幼儿园孩子好动怎么办

激发幼儿学习的自主性积级兴趣,幼儿有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让幼儿在一个充满愉快祥和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信心.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源动力,儿童学习离不开他们的兴趣,只有对所学内容有较大的兴趣,儿童才能自愿自主的去学习,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水平自然就会提高.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尤其是在内容较为抽象的教学活动中,方式方法更要新颖,生动有趣。

怎么避免幼儿园孩子好动

孩子玩游戏时全身投入,正是在培养聚精会神的习惯,此时家长切不可任意打扰、干涉和打断。平时家长可以将游戏时间与日常生活配合恰当,并指定一个固定的玩游戏的角落,将环境安排得有条不紊,以减少孩子分心的外界事物。家长亦切勿要求孩子做不感兴趣或超过能力所及的事。以免他们借着不断变换活动来逃避大人的责备。此外,家中的气氛亦必须稳定,避免经常搬家及家中太多的人出入。亦切忌同时买太多的玩具及图书给孩子;使他们左顾右盼,不知所措,而无从培养仔细、有耐心、反复和专注一件物件的习惯。

孩子的好奇心强并且容易好动,是因为被某些比较奇特的事情所吸引,而没办法专注于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所以老师或者家长可以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给孩子。旁边不要放上孩子的玩具,同时也不要打扰和干涉孩子学习,让孩子安静下来。
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有多大?作用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6 20:20

人的能动性总是处在第一位的,具有前瞻性和助推性。对于幼儿园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成才来说,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主体,而教师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小朋友沟通和交流,还能使孩子爱上幼儿园,为入学打好坚实基础。

如何理解广义的幼儿教育,狭义的幼儿教育
1个回答2024-03-06 08:33
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广义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不论这种教育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但都发生在在家庭生活之中,并以亲子关系为中心。
绘本教育与幼儿教育有多大关系
1个回答2024-01-20 16:00
绘本阅读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是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