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读音
1个回答2023-11-13 02:44

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读音:hán fēi zǐ wǔ dù。

一、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二、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三、赏析

守株待兔仅39个字,寓意却很深刻。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可农夫却幻想这桩巧事能变成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被人笑话的下场。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也常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四、作者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韩非把法家的思想提高到了宇宙论的高度,从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系统。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其作品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死后,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守株待兔五蠹原文拼音?
1个回答2024-03-11 18:38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拼音: sònɡ rén yǒu ɡēnɡ tián zhě 。 tián zhōnɡ yǒu zhū , tù zǒu chù zhū , zhé jǐnɡ ér sǐ 。 yīn shì qí lěi ér shǒu zhū , jì fù dé tù 。 tù bù kě fù dé , ér shēn wéi sònɡ ɡuó xiào 。 宋 人 有 耕 田 者 。 田 中 有 株 , 兔 走 触 株 , 折 颈 而 死 。 因 释 其 耒 而 守 株 , 冀 复 得 兔 。 兔 不 可 复 得 , 而 身 为 宋 国 笑 。 ——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韩非子 五蠹中“守株待兔”比喻什么?(原句) 急用.
1个回答2023-12-03 20:52
“守株待兔”的典故,出自于《韩非子·五蠧》.即:
原文的内容: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原文的大意:宋国有一个翻地的人,他田里有一个树桩子,一只兔子奔跑的时候撞在这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他便放下自己手中的木锹而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当然不可能再得到了,而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原文究竟比喻什么?其实在《韩非子·五蠧》中已经讲明.
其一,在讲“守株待兔”的故事之前,韩非子指出:后人不可生搬硬套前人的政治措施,并讲述了这是因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道理.进而例举“守株待兔”的典故来加以证实.
其二,在讲完“守株待兔”的故事之后,韩非子又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即:现在假如想用古代帝王的政治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就都是些守株待免之类的笑话了.
守株待兔韩非子的诗带拼音
1个回答2024-02-15 05:36

sòng rén yǒu gēng tián zhě 。

 宋     人   有     耕     田   者。

tián zhōng yǒu zhū , tù zǒu chù zhū , zhé jǐng ér sǐ 。

田      中      有    株  ,  兔 走    触    株 ,   折   颈   而 死。

yīn  shì qí lěi ér shǒu zhū , jì fù de tù 。 

因   释  其 耒 而  守     株  , 冀 复 得 兔。

tù bù kě fù dé , ér shēn wéi sòng guó xiào 。

兔 不   可 复 得,  而   身   为     宋     国    笑。

翻译: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扩展资料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但是一直没有意外之财,每天过着一 样 的生活。

人生里总会有一点好运气,终于,奇迹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那以后,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在那被兔子撞上的树根,等着下一个兔子来撞。

守株待兔韩非子的诗带拼音?
1个回答2024-02-18 10:50

sòng rén yǒu gēng tián zhě 。

 宋     人   有     耕     田   者。

tián zhōng yǒu zhū , tù zǒu chù zhū , zhé jǐng ér sǐ 。

田      中      有    株  ,  兔 走    触    株 ,   折   颈   而 死。

yīn  shì qí lěi ér shǒu zhū , jì fù de tù 。 

因   释  其 耒 而  守     株  , 冀 复 得 兔。

tù bù kě fù dé , ér shēn wéi sòng guó xiào 。

兔 不   可 复 得,  而   身   为     宋     国    笑。

翻译: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扩展资料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但是一直没有意外之财,每天过着一 样 的生活。

人生里总会有一点好运气,终于,奇迹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那以后,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在那被兔子撞上的树根,等着下一个兔子来撞。

守株待兔《韩非子》折颈而死表示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4-03-07 01:44
宋国有个农夫,在他的田里有棵树,有只兔子奔跑时撞在这棵树上,撞断脖子死了。(农夫)于是就放下耒(一种农具)守着那棵树,希望再次得到(撞死在这棵树上的)兔子,兔子没有再次得到而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现在您希望用先王的政策法令来治理现在的人民(的做法),都类似(农夫)守着树来等兔子啊。

类:类似,像。身:自己,自身。走:快速奔走,跑。政:政策,法令。
韩非对韩王讲守株待兔故事的用意
1个回答2024-01-14 16:45
韩非写<<守株待兔>>深刻揭露了"墨守成规,贪图安逸,思想僵化"的愚蠢可笑!痛恨批判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荒诞不径!
韩非子《守株待兔》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守株待兔》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2023-12-11 00:59

  韩非子寓言故事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韩非子五蠹是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25 23:01
1.者是代词,就是什么什么的人
2.走 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
3.冀 想要 希望的意思
4.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也遭到了宋国的人耻笑
5.守株待兔
6.告诉我们不要总想着天上掉馅饼
韩非子的五蠹主要都讲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22 14:36

韩非子的“五蠢”枣首思想出自其著作《五蠢》。

“五蠢”,指的是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

其一,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

其二,言谈者,指纵横家;

其三,带剑者,指游侠;

其四,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

其五,工商之民。

韩非子曰:“此五者,邦之蠢也。”

也就是说韩非子认为这五灶岩逗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

韩非(约公元隐卖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