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

史记•管晏列传的译文
1个回答2024-03-09 20:08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

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于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如果让晏子活到现在的话,即使让我替他执鞭赶马,也是我所高兴和向往的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为什么开始写史记
1个回答2024-01-29 15:38
司马迁为什么会写史记呢?因为他爹是太史令,后来,司马迁继承了他爹的位置,当上了汉武帝的太史令,主要就是负责编撰历史。司马迁编撰的《史记》记录黄帝时期到汉武初期整整300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达到了史学的最高成就。为求真实,司马迁写史记故事的时候,游历了全国各地。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交通是非常不便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算是历经了各种艰辛。他为了收集所需资料,跋山涉水,吃了很多苦,但司马迁仍然甘之若饴,因为这是他毕生的追求。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终于完成。
历史上司马迁是什么人 司马迁自称
1个回答2022-12-22 17:05
这个问题你的怎么看
司马迁写史记的经历
1个回答2022-11-15 10:58
忍辱负重,艰苦卓绝。
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5 06:08

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前一四五-- 前约八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亲司马谈,学问渊博,精通天文星历和黄老之学,武帝时,移居长安,任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跟父亲到长安,在思想、人格及治学态度上,均受父亲影响很大。到长安后,向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司马谈临死,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搜集整理史科,并在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开始撰写《史记》,时年四十二。

  天汉二年(前九九年),李陵案件爆发,司马迁因上书救李获罪,次年下狱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他曾想到自杀,又想到著述未完成,不应轻于一死,他终于从许多古代圣贤的苦难中看到出路,决心完成自己写《史记》的宏愿。后二年出狱,迁为中书令,但无心仕进,积极著述,大约在征和二年(前九一年),《史记》终于写成,司马迁的事不可考,大概逝世于武帝末年。

  司马迁的《史记》,是他以毕生的精力完成的伟大历史巨著。所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总结了中国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记述政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迹。《表》十篇,是排比并列历代帝王和侯国间的一些大事。《书》八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书论述。《世家》三十篇,是记叙诸侯王国和辅汉功臣的。(孔子非王侯,列入《世家》是例外)《列传》七十篇,是一般人物传记。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
1个回答2024-02-22 15:28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
1个回答2024-02-25 16:00
司马迁自己说: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顺便也是完成父亲的遗愿。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8 03:48

司马迁所谓的“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说:《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研究“天”和“人”之间的关系,把从古到今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大势搞清楚,形成司马迁一家之言。这句话既道明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同时也指出了《史记》在史学上的贡献。

司马迁是在什么时写的史书
1个回答2024-02-22 12:50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