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关于杭州的诗

苏东坡在杭州的事
1个回答2024-02-19 01:31
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计大约五至六年的时间,就是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苏东坡在杭州的历史上留下了整治西湖的记载。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三十六岁,任的官职是通判,这是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苏东坡到任以后,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苏东坡决定首先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



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这一走,连苏东坡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他又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杭州因西湖之水而成为北宋规模空前的城邦,跃居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描写杭州的富庶是“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繁荣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更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景。



有人说,如果当年在杭州为官的不是苏东坡,而是张东坡、李东坡,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任西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那西湖今天指不定是个什么模样呢。这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历史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涂鸦的画布,为官者造的是福还是祸,还是啥也没有造出来,历史都将忠实地记下其行踪,这行踪论功是政绩,论人则是官品,官品与政绩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官自己说的如何,而是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怎么样。



千年的西湖和苏堤已经述说了这个结论。
苏东坡与杭州西湖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3-16 17:15

北宋文豪苏轼与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密切的渊源,苏轼与杭州的故事很多,其中的苏轼主持疏浚西湖、垒建的长堤——“苏堤”更是家喻户晓。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为官,他在杭州的故事大部分与“水”有关。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杭州通判,是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元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他与杭州的故事,大部分与“水”有关。

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突出,广为传颂的就是修缮六井和疏浚西湖。《宋史·苏轼传》:"﹝轼 ﹞后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馀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唐朝李泌任杭州刺史时,因居民饮水苦恶,引西湖水而成的钱塘六井(相国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虽经唐代中后期的杭州刺史白居易任内主持疏浚,因年久失修,直接影响了杭州人饮水。公元1070年,苏轼到任的第二年,主持修复六井的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苏轼任杭州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在苏轼的建议下,西湖内清淤的泥浆,垒在西湖的湖心南侧成为一道长堤,方便了群众出行、用水、养殖、种植,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引人入胜,早已成为西湖著名的景观,而今我们漫步在长长的苏堤,风拂柳枝,赏一湖碧水,遥想千年前的苏轼带领杭城百姓热火朝天疏浚西湖的场面,该是感慨万千吧。

苏东坡与杭州
1个回答2024-01-04 18:48
  很少有一个城市像杭州那样,执着地保留着某个历史、

  文化名人那么多的印记。粗略地游一下杭州也许没有多少

  的感知,及至移居杭州后才深深地感受到,杭州已经把自已

  和苏东坡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历史在发展,城市在发育,

  这种融合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它强有力地渗透到城市生

  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街道,但也仅只

  一条而已。可是杭州却给予了苏东坡特殊的待遇。濒临西

  湖边两条最繁华的街道,一条叫“东坡路”,另一条叫“学

  士路”(苏东坡曾任翰林大学士)。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

  达杭州人对苏东坡的感情。

  历史上出任过杭州知州的何止百人,可是能有几人留下

  姓名?苏东坡两度出任杭州,前后大约5年。从时间来

  说不算很长。然而他在任期间,体查民生疾苦,带领百姓疏

  浚西湖、修筑苏堤;清淤治河、防治水患;挖井引水、为民

  解决饮用咸水之苦。他走遍了杭州的山山水水,直到现在杭

  州城还烙印着他的足迹。

  沿着南山路南行,经过“柳浪闻莺”不远是“学士港”。

  港湾上有一座开闭式木桥,这就是有名的“学士桥”。桥旁

  有一间两层楼的饭店,称“学士居”。不知此处当年是否就

  是东坡大学士的故居遗址。通过“学士桥”便到了“学士公

  园”。公园如半岛状伸入湖中,与雷峰塔遥遥相对。站在湖

  岸边近处柳枝低垂,远处白堤隐秀。日出时湖面涌金,雨色中

  烟雾空蒙。

  杭州人感念苏东坡,在于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

  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还在于他给西湖添加

  了浓墨重彩的一道美景---苏堤春晓!

  我爱苏堤。它是最有江南味和最有西湖味的地方。不仅是

  春天可以欣赏到桃红柳绿的美景。沿着苏堤散步,你还可以获

  得别处无法得到的惊喜。你可以领略到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

  城的姿容。可以见到湖中孤山峙立、三堤纵横湖间,把西湖分隔

  成几片湖面。往东看,小瀛洲等三岛鼎立湖中,波光潋影,明媚秀

  丽。苏堤,真个如西子美人“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外,苏东坡和杭州的市井文化、饮食文化也有诸多渊源。

  “东坡肉”和“吴山酥油饼”就是其中的代表。传说当年苏东

  坡为了犒劳筑堤民工,将猪肉用酒烧好送往工地。百姓为了感

  念他的功绩,把这种肉取名为东坡肉。至于“吴山酥油饼”说

  的是,一天苏东坡去吴山游玩,腹中饥饿。正值一位大嫂在卖点

  心。苏东坡买了一只并询问:这种点心叫什么名字?大嫂答:并

  无名字。苏东坡见点心一层层、一丝丝,很像蓑衣,说:就叫它

  蓑衣饼吧!我想大概是苏东坡的四川话让这位杭州大嫂听成了

  酥油饼。从此吴山酥油饼流传开来,并成为了杭州的著名小吃。
苏东坡在杭州的事
1个回答2022-10-21 14:00
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苏东坡在杭州的趣事概括?
1个回答2024-03-02 04:38

有年春夏枇杷成熟时百姓送了一筐枇杷给他,写成了琵琶。东坡回诗一首:枇杷不是此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若此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一时传为美谈[赞]

苏东坡为杭州留下了什么
1个回答2022-09-30 18:23
留下了一快肥肉 叫东坡肉
苏东坡在杭州留下了什么
2个回答2022-09-15 17:56
他留下了苏提和东坡肉
苏东坡与杭州西湖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2-09-16 14:20
说了那么多,全是废话,苏东坡之于西湖,一是写了很多关系西湖的诗词,二是修建了苏堤,方便了百姓交通,也为今天的恋人多了一处定情的圣地。
苏东坡与杭州西湖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1-09 09:43

苏轼治西湖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译文: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扩展资料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运河的便利丧失了,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潮水又多淤泥,三年淘挖一次,成为百姓的大灾难,六口井也几乎荒废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吴地人种菱,到春天常加拔除,不留寸草。苏轼还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收取的钱准备用来修湖时使用,取来救荒剩余的钱一万缗、粮一万石,和请求得到的剃度僧人文牒一百份来招募工役。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苏州杭州两日游
1个回答2024-02-22 15:16
1、这些景点是代表性景点 差不多吧

2、四大园林不用都去

3、看你跟团还是自己去咯 跟团有很多苏杭两日的 不过自己去玩更自由。

自己去的话 交通是个大问题啊 有时候在杭州公交车都会搞掉很多时间。

杭州的顺序是:雷峰塔--西湖-- 灵隐寺 --飞来峰



苏州的顺序 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