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周礼

乐经,礼记,仪礼,周礼,尚书,诗经。猜四字成语
1个回答2024-03-02 14:00
四书五经:【基本解释】: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拼音读法】:sì shū wǔ jīng

【使用举例】:君子是只读~,做八股,非常规矩的。(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成语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书集注》。
”五经“中的《礼》是指《周礼》还是《礼记》
4个回答2022-08-18 12:19
孔子所讲的六经中的礼为《仪礼》,《周礼》古代也叫《周官》,不包括在六经中的。唐代以后六经中的礼则是指《礼记》
周礼文化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1 20:26
《周礼》中无处不在体现天子、诸侯、大夫、臣民这些等级秩序。譬如坐席子——大周朝的人不是直接坐地上,屁股下面有席子——按照规定,天子坐的席子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两重。席的花纹也有差别,显示了等级差异,不可铺错了,即便是在家独处。孔子有个大贤学生,死前发现躺的席子花纹超过了他自己的身价级别,就嚷嚷着爬起来要换,换成低级的,结果没等抻完席子就把他折腾死了。
周礼正义的内容简介
1个回答2024-01-26 16:02

《周礼》记述当时职官制度,最为详备。孙诒让在《正义》书首 “略例十二凡”中说:“此经在汉为古文之学,与今文家师说不同。先秦古子及西汉遗文,所述古制,纯驳杂陈,尤宜精择。今广征群籍,甄其合者,用资符验;其不合者,则为疏通别白,使不相肴混。”书中这样做的客观效果,是将各种古代文献所见的职官,与《周礼》进行普遍比较。这项重要工作,为研究其间异同变迁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依据。

十周岁成长礼对孩子说的话
1个回答2024-02-17 10:06

十周岁成长礼对孩子说的话如下:

1、所有的爱给我们的孩子,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放飞!

2、越长越漂亮越长越聪明,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3、祝你生日健康愉快,祝你天天健康愉快,愿你一切愿望都能实现。

4、有些任性,做事拖拉,学习拈轻怕重,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5、愿我的宝贝永远在爱的海洋单遨游,在幸福的天空翱翔,平安快乐永怕!

6、你有涌泉一样的智慧和一双辛勒的手,不管你身在何外,幸运与快乐时刻陪伴着你!

7、宝贝,无数次看着你孰睡的样子,忍不住狠狠亲你,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感觉!

8、以你的自信,以你的开朗,以你的毅力,还有我的祝福,你一定能够驶向理想的彼岸。

9、假如生活是一条河流,愿你是一叶执著向前的小舟;假如生活是一叶小舟,愿你是个风雨无阻的水手。

10、每天进步一点点,有一天必然会实现飞跃、甚至飞翔。是雄鹰就能搏击长空,是猛虎就要声振山谷。

11、在我们相聚的日子里,有着最珍惜的情谊,在我们年轻的岁月中,有着最真挚的相知,这份缘值得我们珍惜。

12、愿你是风,鼓起白色的帆;愿你是船,前开蓝色的波澜。生活正在你的前方微笑,勇敢的走上前去,将彩色的人生拥拘。

13、亲爱的儿子,是你让我们学会了窗容、乐观、奉献;是你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美好,亲情温暖和可贵!儿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周礼文化名人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29 05:16

周礼一是指周代礼制。一个是指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周礼》。

1、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2、《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具体的范文模板

《周礼.考工记》翻译成白话文,谢谢
1个回答2022-09-04 12:45
你要先把内容打出来啊
周礼是指什么?
1个回答2022-09-27 12:04
周代礼仪、孔子很尊重
周礼有关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7 03:48
希望对你有帮助讲周公制定周礼的故事。
周人的军队,在镐京和洛邑各有八个师和六个师,合计四万多人的常备军,这也是周王朝所有的国家常备军。依靠这样区区几万军队,对付分散盘踞在周控地区以外的上千个诸侯,当然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周公费尽心思,创出了一种保家卫国的绝技,那就是“周礼”!周礼规定了人们起坐卧行、吃饭上朝、哭丧穿衣以及等级尊卑的秩序。
按照《周礼》要求,不同等级的人,见到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要有十数种不同的磕头方式。不光磕头有分教,连走路说话都有章法:你在尊贵者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趋”(急走、小跑),而不能平稳地迈着方步过去。在登上堂的时候,从东边上的话先迈右脚,从西阶上的话先迈左脚,每登一级都要稍停一下,让两足都在同一阶之后再登。登堂以后,由于堂空间比较狭小,所以不必趋,而要“接武”,“武”指足迹,“接武”就是后一步要踩在前一步的足迹之半的地方。如果手里拿着贵重的礼玉,那无论在堂上或是在堂下庭院,都不必趋,因为怕跌倒摔坏了玉。
好,我们把整套行走的动作连贯一下,请大圣人孔子给我们示范:进入鲁国国君的宫院大门时,孔子作出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似的,到处躲躲闪闪。孔子经过的时候,不敢经过门的中央,走过门的时候,不踩门槛。孔子提起衣襟往堂上走的时候,十分恭敬谨慎,好像憋住气不敢放一样。走近鲁君座位的时候,面色矜持庄重,脚步加快,言语拘谨,好像底气不足一样。这种拘谨的状态直至拜见完毕(中间最难的是如何就座、如何磕头我们待会再说)。孔子走出宫室降下台阶,面色才开始放松。下完了台阶,孔子再快快地向前急走几步,犹如鸟儿展翅一般。但是,这也好不了多久,等到回到自己车上的时候,孔子便又摆出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了。这简直就是演电影或者跳芭蕾舞那么复杂。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尽量显得自己渺小,在尊长(国君)面前不是人。
试想,一个精通了这些繁文缛节的人,整天规规矩矩、必恭必敬的人,还会想着跟人打架和造反吗?礼仪这种东西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它可以通过约束行为模式而改变心性,最终维护大周朝所追求的等级秩序。
如果上千诸侯都习惯了周礼,就不敢对天子造次了。
《周礼》中无处不在体现天子、诸侯、大夫、臣民这些等级秩序。譬如坐席子——大周朝的人不是直接坐地上,屁股下面有席子——按照规定,天子坐的席子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两重。席的花纹也有差别,显示了等级差异,不可铺错了,即便是在家独处。孔子有个大贤学生,死前发现躺的席子花纹超过了他自己的身价级别,就嚷嚷着爬起来要换,换成低级的,结果没等抻完席子就把他折腾死了。席子在屋内的摆设位置也有尊卑的差别,离门的远近,是东是西,都蕴涵着等级秩序。臣子不能和君主同坐一席,当然,男人和女人也得分开(当些礼当然都是对贵族士大夫们来的,老百姓可以免了,所谓礼不下庶人。那庶人用什么呢,庶人用刑就行了。拿刑罚治他们。而刑又不上大夫。从某种意义上讲,“礼”就是给大夫用的刑)。
入席的时候,应该从席的后面上去,谁从前边迈上去谁是混蛋。坐下以后,必须跪姿,屁股压在后脚跟上,膝盖离席子前沿保留一尺间隙,以表示谦恭。若是在读书和进食的时候,则又不要保留间隙,尽量往席子前沿坐,以免看不清书或将食物落在席上,那就不乖了。
跪坐的时候,当然也不能穿着鞋。只有资格最高的人才可以把鞋脱在屋里,其他人必须脱在屋子外(就是堂下)。所以,如果看见户外有两双鞋,则知堂上必有三人正在交谈。你在那儿脱鞋的时候,注意不要践踏别人的鞋。
知道怎么脱鞋、跪坐之后,下面开始吃饭,也是满有讲究的。天子吃饭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则用三鼎。鼎中都盛放着不同的肉,吃时实行分餐制,还要搭配了调料,放入进餐者的在几案上的餐具里去。天子的案上,摆着的餐具至少有二十六个(吃不过来啦!),其它级别递减。米饭则放在青铜簋里,天子用八簋、诸侯用六簋、卿大夫用四簋、士二簋,也是落在地上的。上述差异表明,“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至于屋子里、院子里不同级别的人点几根蜡烛,走上台阶的时候,什么级别的人从东,什么人从西,谁给谁铺席子,谁给谁撤席子,都有详细要求,堪称繁文缛节。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也在于此。总之,礼仪对于天子、诸侯、人臣、士人的政治生活至关重要。通过演习运用这些礼仪,使得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被固化在日常生活行动之中,以至于从骨子里都习惯了尊重君长,从而忘记造反了。
周礼是谁写的?讲的什么?
1个回答2024-05-15 09:52
周礼
《周礼》-管制礼法汇粹、名物典章之全书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为周代职官礼法、物名制度汇编。中国古代社会所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职权划分、官职职能等,就是由周礼模式脱胎出来的。名物制度也多源于周礼。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 秋官司寇 冬官考工记

《周礼》

中国周代后期根据周王朝系统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代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6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6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63;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78;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70;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项,有属官69;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66;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在汉代发现时已缺,当时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30。旧时常约言共有官360,实为376,每一官职皆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周礼》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治理统一的大国提供设计蓝图。这部书原是先秦旧籍。郑玄以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42卷,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