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的猴子怎么治疗

小猴子治疗眼睛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20:31
1 小猴子治疗眼睛的故事

从前,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只非常爱学习的小猴。它可爱看书了,它的书架上大约有一百多本书,它每天写完作业后就躺在床上看书,直到妈妈让它睡觉,它才恋恋不舍地把书放下。因此它患上了近视眼,所以大家给它起了个绰号叫“近视虫”,小猴听了还挺不服气呢!

每天放学,小猴都是急急忙忙地跑回家。一进家门,对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话音刚落,它就钻进书房,急匆匆拿出作业,认认真真地摆出了正确的写字姿势。妈妈看见了,还以为小猴把不正确的写字姿势改掉了,嘴角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可当妈妈一走开,小猴又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几天后,小猴的眼睛上课看不清了,经常把6看成9,把5看成2,还闹出了许多笑话哩!有一次,在数学课上,老师把6+5=?写在黑板上,问小猴:“这道题等于几?”小猴回答:“9+2=11。”全班同学听了哄堂大笑,都喊小猴“近视虫”。

老师把小猴经常出错闹笑话的情况告诉了小猴妈妈,还建议小猴妈妈带小猴去医院看一看眼睛。小猴妈妈听了后忧心忡忡。

第二天,小猴妈妈带小猴去医院看了眼科医生。医生认真检查后对小猴说:“你得了假性近视!”啊!小猴一听,顿时傻了,冷汗也冒了出来。过了一会儿,小猴担忧地问:“医生,我的眼睛还能好吗?”医生意味深长地对它说:“你想让眼睛好起来也不难,关键要看你有没有毅力。”小猴一听立刻高兴地跳起来:“医生医生,你快告诉我,我怎么做眼睛就会好?”医生看到小猴可爱的样子,呵呵笑着说:“一是少看电视,二是少玩游戏机,三是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这些你能做到吗?”小猴胸有成竹地说:“我能做到!”

从此以后,小猴按照医生说的去做,眼睛渐渐好了,它的外号也就没有了!

医生您好:听人说知了猴对扁桃体治疗有好处
1个回答2024-01-24 22:36
治疗猴是可食用昆虫,营养很高,但治疗扁桃体炎不可靠,蝎子也不可盲目吃。
医生您好:听人说知了猴对扁桃体治疗有好处
1个回答2024-02-02 05:17
治疗猴是可食用昆虫,营养很高,但治疗扁桃体炎不可靠,蝎子也不可盲目吃。
治疗儿童治疗白癜风?...
1个回答2024-05-14 05:50
你好,白癜风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很难做到彻底治愈的,一般可考虑外搽补骨脂酊来治疗,可能缓解症状。由于白癜风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各种诱发因素又互相联系、互为影响,治疗是相当困难的。加之个人的年龄、发病部位、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接受治疗的耐心程度不同,疗效存在明显的差异。
有家长治疗孩子多动症的事例吗?怎样治疗最好?能帮帮我吗?
1个回答2024-03-16 23:57

 

我带儿子去的陕 西卓  言,在西工大那附近。你可以去找找看,我孩子去年在学校老是打架,老师说孩子有多动症,而且上课注意力老是不集中,还有破坏倾向,就是韦老师把他看好的,所以建议你把孩子带去。

 

哪些食疗可以治疗?
2个回答2023-04-06 10:16
有多种食疗都可以治病,比如说清淡食物,治疗脂肪过高,酸性食物治疗结石,等等,都可科学养生治疗疾病
有谁知道小孩梦游的成因及治疗方法?
1个回答2024-02-16 00:41
最近有位美国睡眠专家来了香港,向本地医生谈到睡觉、发梦等问题,其中亦有提到梦游。
其实医学上梦游的定义很广,单纯的梦呓也属梦游的一种。最常有梦游的是六至八岁的小孩子。有些文献指出,大约百分之十五的小朋友至少试过一次梦游,而百分之一至六的小朋友更经常梦游。
既然梦游在文献记载中如此普遍,为何我们又不常听闻有人梦游呢?原因之一当然是有些梦游发生了也无人知晓,此外,也有不少父母觉得子女梦游竟和面子攸关,不愿向人谈及。所以,若单凭日常接触的印象来判断梦游是否常见,可能和真实情况相差很远。
小朋友梦游时,身体当然会郁动,继而可能坐起来、张大眼睛,若这时你站在他面前,会发觉他虽然看着你的方向,目光的焦点却不在你身上,而是在你身后的地方,好象要看穿你似的。
小朋友梦游最危险的是,若完全不骚扰他,他有可能碰伤甚至走到街外去;但若想弄醒他,又未必那么容易,有时即使弄醒了,他也会迷迷糊糊,到第二天醒来根本记不起自己曾经梦游过。即使父母能确保孩子梦游时安全,也有些例子是一直到长大后仍有梦游,结果终于导致悲剧。所以,必须正视小朋友梦游,最好和你的家庭医生商议解决办法。
心理治疗
1个回答2024-02-05 00:45


心理治疗:是由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巧,影响改变病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痛苦与症状。

头上老有白头发该如何治疗?
1个回答2022-12-01 06:55
把头上的白发拔了
心理治疗
1个回答2024-02-07 12:33


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为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