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女子发饰

男子的装饰品,汉朝时期的男子头上的配饰叫什么
1个回答2022-09-19 06:48
纶巾。。。。。。。
关于汉朝服饰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04:22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汉朝时期的男子头上的配饰叫什么
1个回答2024-05-03 06:43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带状的頍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地位较高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巾是“谨”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以黑巾裹头,称为黔首。东汉末如袁绍、孔融等都以幅巾裹头。帻是战国时由秦国兴起的,用绛帕(赤钵头)颁赐武将,陕西咸阳秦俑坑出土的武士就有戴赤钵头的。帻类似帕首的样子,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长,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顶上,使原来的空顶变成“屋”,后来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顶状的称为“介帻”,跨于介帻之上的冠体称为展筒,展筒前面装表示等级地位的梁。呈平顶状的称“平上帻”,身份高贵的可在帻上加冠。进贤冠与长耳的介帻相配,惠文冠与短耳的平上帻相配。平上帻也有无耳的。帻的两旁下垂于两耳的缯帛名为“收”。蔡邕在《独断》中讲:帻是古代卑贱执事不能戴冠者所用,孝武帝到馆陶公主家见到董偃穿着无袖青襟单衣,戴着绿帻,乃赐之衣冠,汉元帝额上有壮发,以帻遮掩,群臣仿效,然而无巾。王莽无发,把帻加上巾屋,将头盖住,有“王莽秃,帻施屋”的说法。汉代未成年的帻是空顶的,即未冠童子,帻无屋者。文官在进贤冠下衬介帻,武官在武冠下衬平上帻。东汉后期出现前低后高,即颜题低,耳高的式样,称为平巾帻。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这些冠的形式,只能从汉代美术遗作中去探寻。
揭秘汉朝服饰:汉朝留仙裙是什么样的
1个回答2022-12-26 21:35

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今之百褶裙与它类似。

汉朝、唐朝、宋朝、明朝读书人的服饰
1个回答2023-01-02 17:01
汉服 交领右衽 宽袍大袖 上衣下裳 士子 儒装
这里曾经是汉朝与那是汉朝有什么不同
1个回答2022-05-13 21:50
这里曾经是汉朝指的是古迹地点.
那是汉朝指的是汉朝的出品东西.
汉朝女子的服饰是怎样的,和现在流行的汉服有哪些不同?
3个回答2022-10-21 05:49
汉朝女子的服饰与现在流行的汉服肯定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汉朝的达官贵族的汉服与平民家的汉服就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大致是襦裙、深衣、直缀、罩衫和短褐。现代的汉服主要是以襦裙的方式展现出来。
明朝服饰的服饰分类
1个回答2024-03-04 12:15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竖领(新出现的服装部件)
明代出现的立领服饰,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的 中原和 江南已经广泛流行,当时明朝正经历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立领应运而生。满族入关后,在“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
百子衣
百子,历来是中国吉祥话(画)的题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杨绯桢《六宫戏婴图》诗:“百子图开翠屏底,戏弄碰扭未生齿。《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凤姐儿看袭人……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凤姐儿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赏你的,倒都是好的。
明朝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王氏的“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和“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是两件难得的刺绣艺术精品和艺术瑰宝。这两件百子衣,均方领,对开襟、上缀金属纽扣(或盘扣)。从图案的设计看,所绣百子画面精彩生动。各组画面上的童子从1至6人数不等,共组成40余个场面。每个场面儿童的嬉戏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戏金鱼,有的练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树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风筝、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书先生处罚弟子,有的学武松打虎姿态揪打花猫……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此外,两衣的前后襟及两袖还以金线绣有九龙,其姿态有升、有行、有坐,富于变化,体现出了明代宫廷艺术中龙的造型特点。百子图案之间,则点缀以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锭、银锭、方胜、古钱、宝珠、犀角、珊瑚、如意等杂宝图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整个图案变化多彩,寓意着皇家子孙万代、多福多寿。衣料的配色尤见匠心独运。整体色调以正色为主,在朱红色的地上配以枣红、水红、粉红、普蓝、藏青、浅蓝、月白、艾绿、黄绿、茶绿、孔雀绿、中黄、宫黄、驼黄、山茶黄、驼灰、浅褐、牙白等不同色调,取得了金彩夺目的艺术效果。从两衣的刺绣技术上看,其针法的运用,包括有穿丝针、抢针、网绣、铺针、平金、斜缠、盘金、松针、打籽、扎针、擞和针等11种,丰富多变的针法大大加强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后来传入蒙古。
在边关的少量兵士中,在边疆地区需要进行大量劳作的妇女中,甚至在宫中(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后,就有一件比甲,陈列于明十三陵的定陵)都有出现,穿“比甲”的人占到了明朝总人口的1%,妇女可达到1.5%从形象资料来看,元代妇女着比甲的确不太多。直到明代中叶,才形成一种风气,大多也是青年妇女所穿着。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寝怡情》图中,就有这种样式。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罩甲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明 顾炎武 《日知录·对襟衣》:“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戒菴漫笔》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袄减短, 正德 间创自 武宗 ,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明代较为流行的服饰之一,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马
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明中后期,服饰花样翻新,众彩纷呈,缙绅士大夫很热衷于创新服饰新式样。士大夫闲居,出现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种式样,总称“袴褶”。 明代曳撒又称“一撒”,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孙服别称。

《国家孩子》饰演朝鲁的演员叫什么?还饰演过什么角色?
1个回答2024-03-06 02:03

  电视剧《国家孩子》正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该剧目前已经播出一段时间,并且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剧中有着复杂的人物,他们在剧中互相联系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朝鲁是由谁饰演的?他的结局怎么样?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

  朝鲁是由傅程鹏饰演的,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出道多年里来饰演了不少影视剧角色,并且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电视剧《狙击生死线》中饰演特警”山鹰韩光“一角为人所熟知,在《与狼共舞》、《我是特种兵》、《狙击生死》中都有着精彩的表现。

       这部剧是一部年代剧,由傅程鹏、杨舒、徐洪浩、王梓桐等人饰演,主要讲述了三千名南方孤儿送到内蒙古草原后,他们各自有了不同的人生命运,其中朝鲁也是一名孤儿,他和妹妹通嘎拉嘎被人收养后,找到了家的感觉,并且在这个扎根,最后过上属于他们幸福的生活。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