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晏殊原文

晏殊<踏莎行>译文、
1个回答2022-12-23 18:54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的美景,借以抒发时序流逝的淡淡愁绪。上片写郊行所见,前三句“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见”,虽是静景,却隐含移步换形,显示了事物发展的动态,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夏天正悄悄来临。四、五两句写杨花扑面,在暗示无计留春的同时也突出了杨花的活跃,虽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而是显得富有生趣。
过片两句,承上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地描写了室内室外的景色。上句描写树叶已经很密,黄莺可以在枝间藏身了,照应上句的“树色阴阴”。下句写燕子被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自然引出下面对室内景物的描写。“炉香静逐游丝转。”在静静的房间里,炉香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缠着,缭绕融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袅袅的炉香和飘荡的游丝,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作者百无聊赖的闲情和淡淡愁绪。最后两句写午间小酌,酒醉酣睡,一觉醒来,斜阳正照着深深的院落。真是日长难遣啊!
踏莎行宋晏殊诗意
1个回答2022-12-03 09:56
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晏殊踏莎行的资料
1个回答2022-09-17 17:24
踏莎行》,词调名,唐、五代词不载,始见于北宋寇准、晏殊词。杨慎《词品》卷一:“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

这首词抒写送别之后的依恋不舍和登高望远的无限思念,融情于景,含蕴深婉。“香尘已隔犹回面”句,传神地描摹了送别归去,作者步步回顾,步步留恋和情状。“斜阳只送平波远”句,分明怨斜阳不解留人,反随着行舟渐远,也从水面渐渐消隐,却说得极婉转,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句曰:“淡语之有致者也”。

【原词】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注释】

1、祖席:送别的宴席。姚合《送韩湘赴江西从事》诗:“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

2、长亭:秦汉十里置亭,亦谓之长亭。《白孔六贴》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古时设在路旁和亭舍,常用作饯别处。庚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3、香尘:因地下落花多,尘土都带着香气,故称。
晏殊《踏沙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个回答2022-06-06 20:23
一曲忧伤离歌。
晏殊在《踏莎行》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个回答2023-01-04 18:09
晏殊的哪一首《踏莎行》?小径红稀?细草愁烟?带缓罗衣?还是祖席离歌?
晏殊《鹊踏枝》全文
1个回答2022-12-09 05:17
晏殊《鹊踏枝》

鹊 踏 枝[1]

槛菊愁烟兰泣露[2]。罗幕轻寒[3],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4]。
昨夜西风凋碧树[5]。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6],山长水阔知何处[7]?

【注释】
[1]鹊踏枝:词牌名,又名《鹊登枝》《蝶恋花》《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2]槛(jiàn):窗上或长廊旁的栏杆。兰泣露:露珠挂在花瓣上,似兰之哭泣。
[3]罗幕清寒:轻微的寒意透过罗帐进入室内。罗幕:丝罗做的帷幕,借指室内。
[4]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此句意思是月光整个夜晚照入房间,言外之意是闺中人彻夜未眠。
[5]凋碧树:使碧绿的树叶干枯凋零。
[6]彩笺兼尺素:指书信。彩笺:彩色的信笺,可题咏和写信用。尺素:汉时通行用一尺高的白色生绢写信,或称“尺一书”。
[7]山长水阔:山高水远。知何处: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呢?这里有“锦书难寄”之意。
晏殊是一个什么人
2个回答2023-02-17 23:45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
有关于晏殊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7 12:29
殊的写作故事

晏殊,字同叔,幼聪慧,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宋真宗召见他时,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作文,援笔立就。据说,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

晏殊的词很有名气,他的《浣溪沙》写得优雅含蓄,表现了词人深厚的功力: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据说,这首小词晏殊写了好几年才写成。相传,晏殊在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一句时便写不下去了,只好搁笔。

几年之后,晏殊赴杭州做官,途经扬州时,住在大明寺,他看到墙上有许多题诗,就叫侍者诵读,但不许念诗的作者的姓名,让他先体味诗意再说。侍者诵读了一首诗: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春。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晏殊听到此,说:“别念了,作者是谁?”侍者说:“江都县尉王琪。”“快请他来吃饭,我要向他请教。”晏殊认为王琪是个才子。王琪来了,在吃饭中两人谈得很投机。晏殊决心向他请教,说:“我的小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句,但对句写不出来了,几年来可谓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王琪道:“何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句?”晏殊听了,拍手叫绝,说:“我写完‘无可奈何花落去时’时,进入了死胡同,那叫‘山重水复疑无路’,现在你帮我写出后续句,我眼前一片光明,这叫‘柳暗花明又一村’。”

晏殊慕王琪诗才,请他当了幕僚,后来又请王琪的好友张亢做幕僚。这两个人一肥一瘦,就像一副对联。胖子张亢,被王琪称为“牛”,瘦子王琪被张亢称为“猴”,他们戏作对句云:张亢触墙成八字,王琪望月叫三更。前一句说的是“牛”,后一句说的是“猴”,晏殊大笑,并为这两个才子击掌叫好。
晏殊儿时故事
1个回答2024-02-28 20:56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词人的晏殊
1个回答2024-03-01 09:56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中源漏使。其裂薯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性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卖烂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