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早教识字儿歌

幼儿识字有什么好处?幼儿早识字好吗?
1个回答2024-02-05 09:53
幼儿早点识字能够开发幼儿大脑。能够让孩子多接受,多了解一些知识。无论是对孩子以后的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给以幼儿识字高度的重视,我就给我孩子买了套,现在最好的识字产品倍比,学、语,含有3140个常用汉字,可以用到孩子四年级。还有大量的识字动画,识字游戏,更是应用了最先进的识字原理,右脑联想识字,识字快,效果好。
幼儿识字有什么好处?幼儿早识字好吗?
1个回答2024-03-09 23:32
早教识字当然是对copy孩子好些。倍比学语专家说 2-10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的记忆力惊人,是一生中学习认字最快,记忆最强的时期,。让你孩子30秒学会一个汉字,3个月掌握基本阅读,孩子从出生就可以实行早教了,对孩子的未来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教幼儿识字有哪些早教方法
1个回答2024-02-28 20:40
第一,幼儿最好不要过早的没有必要的教识字,到了学前班或者小学阶段是最好的学习时间;幼儿还是以锻炼孩子能力为主;能力强了,学习就会快!
幼儿园为什么不教孩子认字?过早识字后果很严重!
1个回答2024-03-05 15:57

  有研究统计发现,在学龄前被强迫认字的孩子,初入小学时可能会比学龄前未认字的孩子优秀,随着年龄增长,这类早认字的孩子优势不再明显。

  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会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学习态度却比较被动,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更往后,这类孩子的表现更不如意。具体是如何演变的?

  1、一年级容易开小差因为一年级学的大部分的字,孩子可能在学龄前已经学会了。

  老师教的字自己都认识,并且在一年级阶段也能轻松拿满分,所以这部分孩子往往更容易开小差、上课分神。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是非常不利于学习的。

  2、二年级遇到挫折容易气馁一年级时的尖子生,容易被一年级的成绩所迷惑,以为学习就是如此简单。因为习惯了不认真和不重视,到二年级会渐渐落后于其他孩子,遇到些小挫折就倍感压力,更容易气馁。

  3、“三年级效应”教育界上有种说法叫“三年级效应”,因为一二年级的重复学习,使得孩子上课走神,加上一二年级的基础扎不好,也没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到三年级学习新知识了,往往很难学好,学习成绩也急剧下滑。

  在压力和失望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的。

  为什么超前被强迫认字对孩子有危害?

  奥地利严禁孩子七岁前识字,他们的说法是:

  过早地去启蒙这些理性的和语言的结构,实际上是让儿童的智力受到了瓦解。

  6岁前的幼儿还不具备逻辑思考的能力,过早地强迫孩子认字,孩子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只会刻意记住了汉字的形状和代表的事物。

  就如同饮食不当引起消化不良一样,长期的被动吸收,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还由于孩子的左右脑未发育完全而被迫记忆,短时间内会表现出优势,但长期下来智力会受到影响。

  破坏了孩子的创造力过早地让孩子认字,孩子由于长期的被动吸收知识,孩子的大脑就变成了一个储存信息的容器,还由于信息不能被幼儿所消化,阻碍了孩子的思考和创造力。

  由于认字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孩子也没足够的时间玩耍和探索,他们的思维也渐渐被固化,不爱思考、没有创造的欲望、对学习也提不上兴趣。

  孩子就像果树,该几年开花就几年开花,该几年结果就几年结果,成熟都有一个过程。如果太过于刻意,无疑是“拔苗助长”、“竹篮打水”,暂时的优势换来终生的厌倦,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但是,最后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自己有兴趣,那么就不该阻止孩子认字,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但如果强迫认字是不可取的。

  另外,当孩子在街上看见一个孔雀雕塑,孩子会好奇地问大人那是什么,然后孩子又会指着雕塑旁边的牌子问,那是什么,当大人告诉孩子那是“孔雀”二字,孩子可能会饶有兴致地重复“孔雀”。

  这种兴趣跟你指着书本上的字或图片让孩子重复读、然后不断抄写是完全不一样的。


幼儿过早识字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吗?
1个回答2024-02-01 22:33
识字并没有破坏孩伍州子自身的想象力。
因为很多时候,文字反而比图画会带给孩子更大的想象空间,相比文字,图画反而有时会妨碍、甚至扼杀我们的想象力。
比如,我们来看看经典绘本《爷爷的红脸颊》这本书的的第七个跨页。这个跨页的左边是文字页,右边是图画。
图画和文字的关系
曾经两次获得过凯迪克奖金奖的美国画家芭芭拉·库尼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绘本中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穿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
我国的绘本界大咖彭懿曾经说过:在绝大多数的绘本里,图画与文字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具有一种所谓的交互作用。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第三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我们读绘本,其实读歼橘首的就是这第三个故事。
绘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你看着图画去想象的,而氏数是让你看图文讲述的故事,孩子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识字的孩子对绘本的理解力得分高,反而证明了识字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赤裸裸的好处。
幼儿识字教案 早晨
1个回答2024-02-02 01:03
我的零岁教育里是没有什么识字教案和课程的,但是可以按照小孩的意愿和个性安排,会让小孩有自己的优势。识字只是随机性的。
如何让幼儿早点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1个回答2024-02-26 00:52
买积木给他玩
幼儿过早识字的危害
1个回答2023-11-29 02:50

经常听见好多家长炫耀,我家孩子5岁,已经认识500个字啦,我家孩子还没上一年级,都能读文章了,诸如此类,但我不赞同幼儿过早的识字。
👶过早的知识灌输
过早的知识灌输,容易让小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因为那不是她想干的,该玩的年纪就应该玩。鲁迅有句名言“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影响学习兴趣
影响孩子对学习兴趣,不利于以后孩子的学习进步。可能小时候认了很多字,在小学1-2年级显得很优秀,孩子也会很自豪,但很可能会因此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等孩子上3年级以后这一现象尤为明细,成绩自然下降了。
👩‍🏫跟着教学课本走
所以我觉得小孩就跟着国家的教学课本设置走,上一年级开始逐步学习,完全没问题。那时孩子理解力也提高了,人字的基础上读文章也能理解,而不是机械的读。

如何正确认识幼儿早期智力开发
1个回答2024-02-09 04:06
今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触,贴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城市幼儿教育的误区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社会心理学在探究儿童成长过程的时候,特别强调性格和品质的形成,认为幼儿时期是决定个体性格形成的主要阶段,在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中,除非经历重大变故,个人的性格一般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而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决定其行为方式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所以,注重对幼儿的性格培养,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性格培养的情况。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孩子受着过多教条的约束,总是接受一些“不许怎样”和“应该怎样”的信息。儿童时期,是个人开始接触外界,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同时培养创造性的独立性的时期。过分地压抑儿童活动,容易使他们产生保守心理、怀疑心理和不稳定感。有关中国民族性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内向型心理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特色相关。传统中国人是内向型的;缺乏扩展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其次,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过早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耍、好动的天性,强迫孩子安静地接受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心理。事实上,未到接受智力教育的时候,强迫孩子接受教育,违背了社会化的一般进程,教育效果亦不见佳。有些父母则埋怨孩子不聪明,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
观察发现,幼儿教育在家庭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给孩子背上了各种各样的包袱,使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另一种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家庭中出现了爱怎么闹就怎么闹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是,两个极端相结合的现象同样普遍地存在:在智力学习、价值行动上给孩子背包袱,在生活上过于迁就孩子。这样的家长往往更容易叹息“培养孩子真不容易!”殊不知,自己在教育思路上存在着问题。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同样存在着缺陷。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讲,幼儿园并不是快乐的天地,只是接受管制的地方。幼儿园的阿姨除了讲讲故事、偶尔做一两次游戏外,就是让他们静坐。许多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并且从幼儿园回来后变“淘气”了。幼儿园的理想情况不是这样的,是让孩子们游戏,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在动态中接受教育,取得发展。在这里有必要提出,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在今天独生子女增多、社会运转加速的情况下,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儿童在群体中接受教育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孩子在上幼儿园前,难以找到合适的同龄伙伴,这也是目前幼儿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儿童需要玩耍,但他找不到合适的玩耍伙伴,只能跟大人、电视、玩具为伍。研究表明:儿童对玩具破坏性增强,不仅有孩子天生好奇的原因,同时也是缺乏玩耍对象的表现。与大人为伍,使孩子缺少独立性;看太多的电视,对儿童的视力和思维都有影响。因此,广大家长应该注意为孩子寻找合适的玩耍伙伴,并注意年龄相当的孩子。由于社会化进程阶段不一样,找年龄过小的作为伙伴,将延缓自己孩子的发展。
如何正确认识幼儿早期智力开发
1个回答2024-02-04 23:25
今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触,贴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城市幼儿教育的误区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社会心理学在探究儿童成长过程的时候,特别强调性格和品质的形成,认为幼儿时期是决定个体性格形成的主要阶段,在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中,除非经历重大变故,个人的性格一般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而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决定其行为方式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所以,注重对幼儿的性格培养,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性格培养的情况。?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孩子受着过多教条的约束,总是接受一些“不许怎样”和“应该怎样”的信息。儿童时期,是个人开始接触外界,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同时培养创造性的独立性的时期。过分地压抑儿童活动,容易使他们产生保守心理、怀疑心理和不稳定感。有关中国民族性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内向型心理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特色相关。传统中国人是内向型的;缺乏扩展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其次,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过早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耍、好动的天性,强迫孩子安静地接受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心理。事实上,未到接受智力教育的时候,强迫孩子接受教育,违背了社会化的一般进程,教育效果亦不见佳。有些父母则埋怨孩子不聪明,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

观察发现,幼儿教育在家庭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给孩子背上了各种各样的包袱,使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另一种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家庭中出现了爱怎么闹就怎么闹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是,两个极端相结合的现象同样普遍地存在:在智力学习、价值行动上给孩子背包袱,在生活上过于迁就孩子。这样的家长往往更容易叹息“培养孩子真不容易!”殊不知,自己在教育思路上存在着问题。?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同样存在着缺陷。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讲,幼儿园并不是快乐的天地,只是接受管制的地方。幼儿园的阿姨除了讲讲故事、偶尔做一两次游戏外,就是让他们静坐。许多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并且从幼儿园回来后变“淘气”了。幼儿园的理想情况不是这样的,是让孩子们游戏,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在动态中接受教育,取得发展。在这里有必要提出,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在今天独生子女增多、社会运转加速的情况下,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儿童在群体中接受教育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孩子在上幼儿园前,难以找到合适的同龄伙伴,这也是目前幼儿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儿童需要玩耍,但他找不到合适的玩耍伙伴,只能跟大人、电视、玩具为伍。研究表明:儿童对玩具破坏性增强,不仅有孩子天生好奇的原因,同时也是缺乏玩耍对象的表现。与大人为伍,使孩子缺少独立性;看太多的电视,对儿童的视力和思维都有影响。因此,广大家长应该注意为孩子寻找合适的玩耍伙伴,并注意年龄相当的孩子。由于社会化进程阶段不一样,找年龄过小的作为伙伴,将延缓自己孩子的发展。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