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网官网

闻鸡起闻的故事简述?
1个回答2024-03-06 14:37

祖逖,刘琨两人为东晋人。拥有一腔报国之愿。每天听到鸡鸣之声便起床练舞,后练有一身武艺报效国家。

鸡犬相闻的成语解释,鸡犬相闻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8 05:45

鸡犬相闻jīquǎnxiāngwén[释义]指人烟稠密[语出]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指人烟稠密

鸡犬相闻的成语解释,鸡犬相闻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1 22:36
鸡犬相闻
jī quǎn xiāng wén
[释义] 指人烟稠密
[语出] 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指人烟稠密
关于闻鸡的成语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7 14:28
关于闻鸡的成语有哪些 :
鸡犬不闻、
鸡犬相闻、
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闻鸡起舞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1个回答2024-02-08 01:01

闻鸡起舞的故事主人公是

东晋名将祖逖.....

闻鸡起舞里面的朱迪为什么要闻鸡起舞呢
1个回答2024-03-02 22:19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东晋时代,他想要这样做的目的,事实上就是想要早一点起来练武,估计也是因为自己不清楚时间,特别是古代,又没有什么样的闹钟之类的,或者说是手表能够知道晚上是几点,所以说只能够听公鸡叫,公鸡叫的话一般就意味着快要天亮。
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31 02:27

“闻说”的意思是:听闻。听说。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具体原文如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为: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该诗没有过多的描写诗人眼前之景,而是重点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王安石时年30岁,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发了他胸臆,寄托壮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王安石(1021~1086),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闻鸡起舞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11:45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闻鸡起舞的主角是谁
1个回答2024-01-29 19:12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祖逖

语出《晋书·祖逖传》
祖逖(公元266-321年),字士稚,晋代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父亲祖武,任上谷太守。祖逖少年丧父,有兄弟六人。哥哥祖该、祖纳都很有才干。祖逖性情豁达、狂放,十四五岁还未开始读书,哥哥们都替他发愁。然而,祖逖轻仗义,为人慷慨大方,每至农家,就以哥哥的名义散发谷、帛赈济穷人,乡里的人都很敬重他。后来,祖逖博览群书,涉及古今,往来于京师之间,看到他的人都说他有济世之才。

祖逖寓居在阳平。24岁时,阳平推举他为孝廉,后来又被苊举为秀才,但是他都不答应。

故事说,祖逖与司空刘琨都当过司州主簿,二人感情深厚,如影随形,关系极为密切,经常盖一条被子睡觉。有一天夜里,有一只鸡在半诳就叫起来了。按当时迷信的说法,在半夜鸣叫的鸡是荒鸡,听到荒鸡的叫声是不吉祥的。可是,祖逖听天荒鸡的叫声后,却把刘琨踢醒,对他说:“这不是不祥的声音。”于是,他起来舞剑。

“闻鸡起舞”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形容怀有壮志,勤勉奋发。
与闻鸡起舞成语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5:41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来自***_com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