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王驾赏析

赏析《雨晴》陈与义
1个回答2023-09-03 22:05
 此诗作于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时陈与义任太学博士。此诗写雨过天晴的景戚派象,表现诗人一时欣喜的情高拦贺感。《雨晴》一诗并非名作,但也有几分趣味。全诗未见“雨”字,但景物描写让凉爽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尾联隐约可见作者之高洁,真衡物的是孤芳自赏,气定神闲。[1]
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赏析
1个回答2023-03-01 18:31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赏析是什么?
2个回答2023-05-24 14:51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拓展资料:《定风波》


宋代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饮湖上初晴雨后赏析(鉴赏)
1个回答2022-12-15 04:59
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吧……
《雨晴》王驾后两句写的饶有趣味,请作简要赏析
2个回答2022-09-01 13:05
时钟说到雨前雨后,初见全无,花间蕊叶底花,他是完全对仗的两句诗,这也可以看出诗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赏景的好心情并没有因为下了一场雨而变得颓唐,心情却更加好了,从他说蜂蝶纷纷过墙去时,虽带来一些惆怅与无奈,但他还是很‘可爱’的怀疑邻居家有别人家没有的春色。充分表露了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
晚晴这首诗的赏析
1个回答2022-11-13 03:31
比我快,郁闷
南乡子 送述古(苏轼)的赏析 秋雨晴时泪不晴赏析
1个回答2022-08-02 05:41
借代。将秋雨拟人化,赋予了诗人自己与友人离别是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雨晴》王驾后两句写的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个回答2023-02-05 23:36
已经有人回答李他的大体意思,这样,我只告诉你是人当时可能会有的心态好吧?你可以看到,时钟说到雨前雨后,初见全无,花间蕊叶底花,他是完全对仗的两句诗,这也可以看出诗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赏景的好心情并没有因为下了一场雨而变得颓唐,心情却更加好了,从他说蜂蝶纷纷过墙去时,虽带来一些惆怅与无奈,但他还是很‘可爱’的怀疑邻居家有别人家没有的春色。充分表露了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
春晴王驾 鉴赏
1个回答2023-12-11 07:07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译文   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蜜蜂和蝴蝶纷纷飞过墙去,却怀疑春天的景色在别处。
  蕊(Rui):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雄蕊、雌蕊。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触啊!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岂不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
1个回答2024-02-24 04:36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如下:

原文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翻译赏析:

“归舟昔岁宿严陵”,严陵即严陵滩,在今浙江桐庐县南。一二两句是在回忆昔年夜宿于严陵滩边的小船之上,是夜雨飞风骤,雨点打着疏篷,一夜听到天亮。此语婉而有味,一夜听雨,即未眠之意,韦庄有词云:“缓好液春水碧于天,画袜燃船听雨眠。”作者这里的情趣,与韦庄词中的意境颇有类似之处。

镜头由想象拉回到现实,就像意识流的蒙太奇一样。三四句回到了昨夜的茅檐,同样是一个疏雨横斜的夜晚,雨点打着茅檐,作者悠悠地人梦,又仿佛是若干年前的那个夜晚,雨点打着船上的疏篷。在那一刻,在梦中,作者又回到了江南。

整首诗篇幅短小,情感的层次却相当丰厚。诗中没有用典,并且字句均极通俗。然而整诗看来,依然扰物有一种清新俊朗的气韵。杨万里早年学江西诗派,中年后突然领悟诗歌创作的要旨,将目光由书卷投向了大自然与丰富多彩的人生,写出了很多语浅情深的佳作,本诗也反映了这样的特点。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