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三大定律

普通逻辑:逻辑的基本规律?
2个回答2023-08-16 00:03
我觉得基本规律要认真的遵守还是比较好,比较不错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几个
1个回答2023-02-08 07:27

关于逻辑规律

陈振权

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A=A)、矛盾律(A∧¬A=0)、排中律(A∨¬A=1)等并不是真正的逻辑规律,而只是一些基本的逻辑命题运算式,充其量只能够被称为“命题规律”。

真正的逻辑规律是:个体全连合,种类全界分。即各个体内连合无遗而且各种类间界分全清。

因为必须在所有命题及其中的全部个体概念都“连合无遗”且全部种类概念都“界分全清”的前提之下,任意两条命题之间的同一、矛盾、排中等关系才有可能被定义。例如,一个学生要从学校回到家中,就必须先连合和界分清楚道路本身、道路中的车辆和路人等等一切障碍物、道路两旁的全部人造物和自然物背景等等一切物件,才可能回到与其记忆同一的、与其他记忆无矛盾的、排除了非家的那个家。倘若个体连合不全或种类界分不清,会有什么后果呢? 其实人做任何事情,甚至宇宙中发生的一切事件,其逻辑过程都是与上例雷同的。由此可见,(连/界)、(合/分)这两个范畴是最初始的逻辑概念。《形神逻辑》就是以这两个范畴为初始范畴概念而推导出来的。

逻辑法的 矛盾律 排中律 同一律
1个回答2024-01-20 20:57
1.同一律及其逻辑要求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正确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同一。  同一律有三条逻辑要求。  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例如:  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我是人。  --------------------------------------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在这个推理中,两个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第三,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或偷换语境”。  在日常思维中,任何思想断定都有特定的具体背景,这种特定背景,称为“语境”,也叫作“上下文”。对任何思想作评价,特别是批评,必须严格基于该思想原有的语境,保持该语境的同一,不得随意改变。  2.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  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是江西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常用的互相矛盾命题有:  “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  “s是P”与“s不是P”  “p并且q”与“非p或者非q”  “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  “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  “只有p才q”与“非p并且q”  “必然p”与“可能非p”  “必然非p”与“可能p”  常用的互相反对命题有:  “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  “必然p”与“不可能(必然非)p”  3.不矛盾律及其逻辑要求  不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自相矛盾”。事实上,违反不矛盾律的错误,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对”,但在日常语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对”(即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加肯定)也称作“自相矛盾”。  有时两个或若干个命题之间,并不明显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但如果对它们同时断定,就会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结论。如果这样,这种断定也违反了不矛盾律。  例如,“自相矛盾”一词就出于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作了两个断定: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  这里,从这个楚人所作的两个断定中,可同时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因此,违反不矛盾律。  4.排中律及其逻辑要求  排中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两不可”,即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都否定。  《墨经》说:“不可两不可”,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不可两不可也”。  再如:“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这我也不同意,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这段议论就是“两不可”,对“世上有鬼”和“世上无鬼”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都加否定,违反排中律。  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否定,不违反排中律。例如:“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这段议论不违反排中律,因为它所否定的两个命题是同一素材的全称肯定命题和全称否定命题,它们之间是互相反对关系。  有一种“特殊问语”。例如,某宿舍失窃,保安人员问其中的一位住宿者:“你以后是否再偷东西了?”,对特殊问语的回答,不能简单套用排中律。表面上看,“我以后不再偷东西”和“我以后再继续偷东西”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由排中律,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但肯定其中任何一个命题对于被提问者来说都是不恰当的,如果他事实上没有偷过东西的话。“特殊问语”事实上预设了一个对被提问者不利的前提,如在上例中预设被提问者偷过东西。因此,对特殊问语的恰当回答,是针对问题的预设,而不是针对问题自身。  对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 ,也不能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不矛盾律;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  对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可以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不矛盾律;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逻辑法的 矛盾律 排中律 同一律
1个回答2024-01-17 00:39
1.同一律及其逻辑要求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正确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同一。  同一律有三条逻辑要求。  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例如:  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我是人。  --------------------------------------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在这个推理中,两个前提中的“人”不是同一概念。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因此,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第三,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称为“混淆或偷换语境”。  在日常思维中,任何思想断定都有特定的具体背景,这种特定背景,称为“语境”,也叫作“上下文”。对任何思想作评价,特别是批评,必须严格基于该思想原有的语境,保持该语境的同一,不得随意改变。  2.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  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不是湖南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是江西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常用的互相矛盾命题有:  “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  “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  “s是P”与“s不是P”  “p并且q”与“非p或者非q”  “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  “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  “只有p才q”与“非p并且q”  “必然p”与“可能非p”  “必然非p”与“可能p”  常用的互相反对命题有:  “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  “必然p”与“不可能(必然非)p”  3.不矛盾律及其逻辑要求  不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自相矛盾”。事实上,违反不矛盾律的错误,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对”,但在日常语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对”(即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加肯定)也称作“自相矛盾”。  有时两个或若干个命题之间,并不明显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但如果对它们同时断定,就会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结论。如果这样,这种断定也违反了不矛盾律。  例如,“自相矛盾”一词就出于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作了两个断定: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  这里,从这个楚人所作的两个断定中,可同时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因此,违反不矛盾律。  4.排中律及其逻辑要求  排中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  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两不可”,即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都否定。  《墨经》说:“不可两不可”,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不可两不可也”。  再如:“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这我也不同意,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这段议论就是“两不可”,对“世上有鬼”和“世上无鬼”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同时都加否定,违反排中律。  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否定,不违反排中律。例如:“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这段议论不违反排中律,因为它所否定的两个命题是同一素材的全称肯定命题和全称否定命题,它们之间是互相反对关系。  有一种“特殊问语”。例如,某宿舍失窃,保安人员问其中的一位住宿者:“你以后是否再偷东西了?”,对特殊问语的回答,不能简单套用排中律。表面上看,“我以后不再偷东西”和“我以后再继续偷东西”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由排中律,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但肯定其中任何一个命题对于被提问者来说都是不恰当的,如果他事实上没有偷过东西的话。“特殊问语”事实上预设了一个对被提问者不利的前提,如在上例中预设被提问者偷过东西。因此,对特殊问语的恰当回答,是针对问题的预设,而不是针对问题自身。  对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 ,也不能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不矛盾律;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  对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可以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不矛盾律;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逻辑学三大定律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1-14 11:37

三大定律如下:

逻辑思维三大定律: 同一律,矛盾律, 排中律。

同一律:A 是 A。 前后思维中,概念要同一。白马非马论违反同一律。商家的买一赠一,前后两个一不是同一个概念。违反同一律。矛盾律:A 是 B, A 不是B, 这两句话矛盾。对同一事物,不能既说它有某属性,又说它没有某属性。排中律:在A 和非A 之间必需作出选择。因为 A+(非A)=1假如外延不完整,则不违反排中律。

明确自相矛盾的概念和判断。有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相对明确的,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黄昏的早晨、一个刚开始就要结束的项目、我用否定的心态来肯定你,这些都是具有明显自相矛盾的概念和判断。

学习方法:

每个人经历的事物不一样,对于逻辑思考能力的锻炼层次也有所不同。不要着急去学习所谓的高大上的逻辑和方法,先从逻辑思维能力的底层框架去学习,总结起来,就是:

第一:利用“同一律”,保持思维过程当中的概念、论题的确定性。

第二:利用“矛盾律”,训练识别矛盾的概念和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利用“排中律”,寻找正确且具有影响力的观点。

逻辑的形式和规律有哪些?
2个回答2022-10-04 01:34
思维的逻辑形式:
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就是思维的具体内容.
逻辑形式一般是指:把具体内容的各个部分组成起来的构造方式.
例一:所有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所有经济规律都是客观的.
逻辑形式是:
所有
S
都是
P
(S,P为变项)


商品
劳动产品
经济规律
客观的
例二:
如果下雨,那么地湿.
p
q
如果发生海啸,那么一定有海潮.
p
q
逻辑形式:如果
p,那么
q
其中,所有…都是…
(常项)
如果,那么
(常项)
S,p与q,
(变项)
逻辑学三大定律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4-07 14:15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抽象逻辑—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学科。所有思维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维内容是指思维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思维形式是指用以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不同方式,即表达思维内容的不同方式。从逻辑学角度看,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命题和推理。

逻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只研究如何从前提必然推出结论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广义逻辑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大,是一种传统的认识,与哲学研究有很大关系。

整个逻辑学科的体系非常庞大复杂,如:传统的、现代的和辩证的、演绎的、归纳的和类比的、经典的和非经典的,等等。但是,它再庞杂也有相通的地方,例如:构建判断的方法;进行必然性推理;认同逻辑真理或逻辑规律等。

逻辑学的规律的作用!
1个回答2023-02-12 04:05
逻辑学中各种不同规律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是不同的。
各种具体的思维形式都有自身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只是对某种思维形式起作用,如定义的规则、划分的规则、直接推理的规则、三段论规则、复合命题构成的推理的规则等等。这些属于逻辑学的特殊规律,它们的作用是保证具体的思维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或者说保证具体思维形式的有效性。
除这些特殊规律外,还有贯穿思维活动始终的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基本规律对特殊规律具有统摄作用,是各种思维的逻辑形式都必须普遍遵守的规律。它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具体来说,同一律是保证思想具有同一性,矛盾律是保证思想具有不矛盾性,排中律是保证思想具有明确性。遵守这几条规律,思想才会有确定性。违反这几条规律,思想就会出现含糊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所以,逻辑学的基本规律是运用概念、形成命题、进行推理的必要前提。
逻辑中有三个最基本的规律 它们是?
3个回答2023-01-31 18:26
逻辑基本规律有三条: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须和自身保持同一。同一律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在同一思维中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
  二、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同真,必有一假。 两个判断互相矛盾,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判断互相反对,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在对当关系中,同一素材的a 判断和o 判断是矛盾关系,a 判断和e 判断是反对关系。再如“此君是男性”和“此君是女性”这两个断定互相矛盾,因为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此君姓张”和“此君姓李”互相反对,因为二者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不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三、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也不能同时都否定。同时都肯定,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同时都否定,要犯“两不可”的错误。 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可以同时都否定。同时都肯定则违反不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同时都否定则不违反排中律。
故事的逻辑性都很强,但现实往往让人感觉没什么逻辑
1个回答2024-02-02 01:00
故事的逻辑性都很强,但现实往往让人感觉没什么逻辑。我估计这是因为故事的逻辑太简单,而现实的逻辑则极其复杂——复杂到让人感觉不到有逻辑的存在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