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立木的故事

南门立木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19 16:47

典故: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南门立木:该词语原为立木南门,读音lì mù nán mén ,意思是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现代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

立木为本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02:16

立木为本的故事?

立木为本即立木为信。

故事如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我家小孩不能说一句,说一句立马变成木头一动不动是怎么回事?
1个回答2024-01-31 21:34
可能孩子需要父母和他心平气和的去说话,同时也需要和父母多多的交流,要不然家长一说孩子就以为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所以说才会特别的缺礼,然后不去说一些事儿。
南门立木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1 12:19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法家后学将商鞅言行与史载汇编成《商君书》。西汉的司马迁著《史记》时,立商鞅的单独传记——《商君列传》;另外王蘧常撰写《秦史》时,将商鞅和其门客尸佼合立于《公孙鞅传》。后来商鞅回到商邑,集聚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秦王发兵讨之,商鞅战败于渑池被斩于军阵之中。商鞅的尸体被运回咸阳被秦惠文王在彤处以“车裂之刑”,灭商鞅之族。

立木为信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3-01 20:22
是史记里的关于商鞅变法的典故,意思是指人很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立木为信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18 09:24

信守承诺对一个人以及国家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当我们个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个人信誉比较好,那么会有很多人来帮助我们。

如果个人没有诚信,那么对于其他人来说,当他需要帮助,或者需要利用个人诚信去抵押一些东西时,是很难获取的。

国家公信力存在,那么国家想要发展,以及其他利民的方面,也会比较顺畅,没有太大阻碍。

比如我们疫情需要居家,大家都是比较配合的,相信他们会带领我们战胜疫情。自豪啊。

立木赏金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2 07:28

出自商鞅变法的故事,说的是商鞅变法,其中提到商鞅"城门立木"的典故,大概是这样的:话说,商鞅要在秦国实施变法,为了表明官府出言必行之诚信,商鞅便命人在南城门立了一根木头,承诺如果有人将此木搬到北城门,就赏赐十金。搬一根木头,有如此重赏,人们不信,无人去搬。

于是商鞅又下令,将赏金加至五十金。此时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城门,商鞅马上派人兑现赏金,以示不欺。这件事轰动秦国,百姓纷纷叹服。认为官府守信,便相信商鞅拥护改革,使新法得以顺利实施。

辕门立木典故?
1个回答2024-02-23 01:28

辕门立木典故?

原文: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译文: 春秋战国时,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秦统一中国,成就帝王霸业。

辕门立木的故事内容
1个回答2024-02-23 11:14
辕门立木:商鞅不能确定新法令的推行效果能怎么样,于是决定搞一回普法宣传,这就有了著名的辕门立木的故事。商鞅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当时“金”指铜,赏十金就是说赏十斤铜。
十斤铜是多少钱?直到汉朝的时候,你家有十斤铜,你也就够一中产阶级了。[1]
事情太简单,赏金太丰厚,反而让围观群众感到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商鞅于是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
这很自然的会让人产生这样一种买彩票的心理:“就是你拿我开涮,我无非也就是白费点力气,万一是真的呢?”于是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
这下秦国人民都明白了,商鞅说话是真算话。于是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立木为信讲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3-19 23:52

徙木为信 :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说明:

我们应该慎重许诺,并且坚决履行诺言,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