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满对楚子

孙楚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2-13 02:24
.孙楚与同郡人王济友善,王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者评定邑人品类情况,问到孙楚,王济说:“这个人不是你所能目测的,我亲自来测定。”便把孙楚评定为:“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孙楚年少时想隐居,对王济说:“我要枕石漱流。”错误地说成“漱石枕流”。王济说:“流水不可枕,石头不可漱。”孙楚说:“之所以用流水为枕,是要洗耳;之所以用石头漱口,是要砥砺牙齿。”孙楚年幼时所推崇佩服的,只有王济。当初,孙楚为妻子服丧期满,作诗给王济看。王济说:“不知道文生于情,情生于文,看后凄凉悲伤,更加看重夫妇之情。”
在《孙楚学驴鸣》中,孙子荆是个什么样的人?
1个回答2022-10-10 02:04
性情率真,放浪不羁
形容儿孙满堂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0 19:26

人丁兴旺

rén dīng xīng wàng

[释义]

形容子孙后代人很多。

[出处]

欧阳山《苦斗》:“周家原本是人丁兴旺的,这会儿死的死,逃的逃,嫁的嫁,出门的出门,坐牢的坐牢。”

儿孙满堂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02 00:35
儿孙满堂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指家族人丁兴旺,也指老人晚年生活现状比较好。
词目:儿孙满堂
拼音:ér sūn mǎn táng
释义:指家族人丁兴旺,子孙后代多,也指老人晚年生活现状比较好,子孙很多,儿孙满堂喜蛋喜饼富含美好的寓意。
儿孙满堂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02 04:54

安居乐业,合家欢乐,丰衣足食,前程似锦,阳光大道,幸福安康,幸福美满,福寿安康,太平盛世,繁荣昌盛,欢聚一堂,金玉满堂,合家欢乐,合家团圆,年年有余,事业有成合家欢乐 相敬如宾 互敬互爱 其乐融融 儿孙绕膝 天伦之乐 母慈子孝 夫妻恩爱 相濡以沫 同舟共济 同甘共苦 同心协力和睦相处 相敬如宾 和和美美 心心相映 夫唱妇随 尊老爱幼温馨快乐 妻贤子孝 四世同堂 男耕女织 父慈母爱 儿孙满堂举案齐眉

儿孙满堂
1个回答2024-01-04 00:08
  十桌宴席邀来亲朋好友,家长里短仔细聊来一筐一筐的盛不下了,临了依依握手道别,讲得最多的话便是身体保重,只因来赴宴的也大多入古稀之年。八十从心所欲,结发夫妻共度八十寿辰的着实不易,耄耋老者并坐堂前,儿孙满堂更有垂髻顽童嬉戏其间,甚是美景。

  这个假期经历了两件事,一件便如上所叙老婆的外公外婆共度八十高寿,另一件仍是伊家里的事,这次回去也恰赶上奶奶的祭日,大伯及姑姑也都近八十的人一并赶来“烧经”。都与年岁有关,都与儿孙有关。

  外婆家的墙上悬着一个老式的相框,里厢不算有致地平铺着几张老相片,其间一张是五十年前夫妻二人的合影,那一年他们三十岁,正是我们这个年纪。表情认真但不算严肃,六二年拍的,按历史教材所叙,那一年是个平年,没发生什么大事。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实际上三年自然灾害只是一个说法,延续的时候绝不止那三年。可以想象那些日子生活还是紧张的,家里又刚刚添了一个小儿子,也就是今年正五十岁的舅舅。彼时的儿女双全之于一对刚满而立的小夫妻来说担子也是可想而知的。那一年外公还在洛阳,一呆就是二十六年的地方,以至现在讲话都冷不丁会带着北方的口音。

  老人执意要在家里办酒席,农村里这样的酒席甚是热闹的。比不上饭店的开销也省得让乡亲去奔波,只需借来左右邻里的堂屋放上台桌,只便由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托着菜盘走来窜去,菜香可以溢到半个村子。其实这倒是真的很好的做法,半个村子像过节一样,老家里以前也多是这样,先前还是自己邻里帮忙,更是开心。尔后也像是名曰“一条龙”的服务,乐趣倒真的是少了些许。每每这个时候我多是习惯于看大人们忙碌,许是我见此场景多在我还是小人的时候,偶尔去逗那一两只前来讨零碎的狗儿,以致如今仍保留着这样的爱好。只是一回头,发现与那些小孩明显不再入群,回不去了就只好傻站着,该是他们在调戏狗儿了。对于回不去的时光,我们也只有傻站着,从别人身上去找寻自己的影子。

  傻站着的不仅是回不去,还有达不到的时光。“烧经”那天,若大的一个堂屋,一张八仙桌,两个烧纸的铁桶,奶奶的四个孩子围坐一起,先后磕头默念后便开始焚那些纸钱,最长者大姑姑七十八,最小者我的岳丈五十六岁。结婚两年来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仪式,也一并磕了头。抬头的刹那,我似有回了自己老宅的感觉,而那个头也似磕给了自己的奶奶。三岁时奶奶就走了,我没有任何关于她的记忆,只言片语从大人们口里得些描述,并又借着昏黄的相片再找些
儿孙满堂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20 09:52

关于儿孙满堂是什么意思分享如下:

儿孙满堂是指家庭中孩子和孙子辈的人数众多,寓意着家庭繁荣兴旺、后代昌盛。这个成语常用来祝福家庭世世代代幸福安康,代表着人们对家庭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1、儿孙满堂的来源和含义

儿孙满堂这个成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民间祝福语之一。其中,“儿孙”指的是子女和子孙后代,“满堂”表示充满整个屋子。这个成语寓意着一个家庭繁荣昌盛、后代繁衍兴旺,是对家庭幸福美满的美好祝愿。

2、儿孙满堂与家庭价值观

儿孙满堂在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念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上,中国人注重家族延续和子孙繁衍,认为家庭的繁荣是个人幸福的基础。因此,儿孙满堂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代表了对家庭幸福和家族传承的愿望。

3、儿孙满堂与人口问题

随着社会变革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儿孙满堂的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中国传统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家庭追求儿孙满堂主要依赖于男性后代。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政策的调整,现代家庭更加注重男女平等和人口质量,对于儿孙满堂的定义也开始包括女性后代的繁衍。

4、实现儿孙满堂的因素和方法

实现儿孙满堂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方法。首先,个人的健康和幸福是家庭繁荣的基础,因此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十分重要。

其次,家庭的和谐和团结也是实现儿孙满堂的关键,亲情、爱情和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后代的成长至关重要。此外,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展和实现人生目标。

5、儿孙满堂的社会意义

儿孙满堂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追求,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繁荣昌盛,需要有健康、有能力的后代来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儿孙满堂代表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是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

综上,儿孙满堂是指家庭中子女和后代众多,寓意着家庭繁荣兴旺、后代昌盛。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念中对家族延续和繁衍的重视。

在实现儿孙满堂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谐团结以及优质教育的提供。儿孙满堂不仅仅是个人幸福的追求,也代表着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孙女儿满7个月的感慨
1个回答2024-02-09 03:52
孙女心舒已经7个多月了,在我心里她就是“心舒”,这是我给她的爱称,为什么叫心舒,已经洋溢在字面上了。
自从小天使蹁跹下到凡界,在家人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这颗爱怜的种子深深的植入心里,萌发出希望禾苗,绽放出幸福快乐的花朵。
子孙满堂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2-10 20:17
子孙满堂不是成语~~~



之字开头的成语有:



之死靡它,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释义: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之乎者也,出处:宋·文莹《湘山野录》:“之乎者也,助得甚事?”释义: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古代战争故事《孙武攻楚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5:44
公元前506 年,经伍子胥推荐,吴王阖闾拜大军事家孙武为大将,整顿兵马,准备进攻楚国。

孙武是齐国人,自称是东海一小农,他是应吴国大夫伍子青的邀请,南下到吴国来的。他的兴趣是研究兵法,对名利之事看得很淡。他这次所以答应做地位显赫的大将,一是想助老朋友伍子胥一臂之力。击败楚国。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父亲和哥哥被昏庸的楚平王所杀,逃难到吴国已有十多年,天天不忘要复仇。孙武答应做大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已写成一部兵书,这部书有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等十三篇。他很想在实战中检验一下,看看这些兵法在战争中效果如何,有没有需要补充和提高的地方。

不过,孙武虽然答应做吴国大将,但心里总有点不踏实。因为,他曾斩杀过吴王最喜欢的夏、姜两妃子,他伯吴王会耿耿于怀,往后在共事中产生摩擦,弄得不欢而散。

说起孙武斩杀美丽的夏、姜两妃,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事件。孙武初到吴国时,吴王经常请他讲解战术兵法。孙武列举历史上许多著名战例,详细剖析胜败原因,吴王听得津津有昧。不过,吴王并不盲从,听不明白的地方,常常和孙武抬扛。比如,孙武说:“战争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指挥者的本领,杰出的指挥者,调动千军万马,像运用自己手脚那么自如。”还说:“不仅如此,杰出的指挥者可以将一支弱兵变为强兵,即使娇小的女子,也可以训练得像兵士一样坚强勇猛。”吴王不相信了,说:“女子怎能训练成军队呢,不可能吧!”孙武说:“大王若不信,我们可以试一试,你把宫中的宫女、妃子交给我训练,保证一个月后可上战场!”吴王想看看孙武究竟有没有能耐,答应了孙武的要求,把一百多名宫女、妃子交给孙武训练。

孙武把宫女分成两队,让夏、姜两妃当头目。他对宫女宣布纪律,讲明在军事训练期间,不管有任何理由,都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不服军令者,以军法严办,处以斩刑。这些宫女、妃子平时宠惯了,只把孙武的话当耳边凤。特别是夏、姜两妃。浓妆艳抹,嘻嘻哈哈,行动慢慢吞吞,就像逛山水一样。

孙武要她们东,她们偏要西,媚眼不屑地瞧着孙武,孙武忍无可忍,将两人以违令罪处斩。吴王痛失爱妃,嘴上下说,内心非常不快。要不是伍子胥及时做解释工作,他准备礼送孙武出境了。

伍子胥看出孙武心存疑虑,便备了酒菜,和老朋友边喝酒边谈心。他说:

“吴王开始确是很生你的气。后来,我劝他说,‘孙武这样做是对的,军队必须有铁的纪律,不听指挥,一盘散沙,怎能打胜仗呢。大王既然把宫女和妃子交给他训练,那么,她们就是他的士兵了,将军处罚违犯军纪的士兵,是天经地义的事。大王要称霸中原,必需由孙武这样的人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行呀。千万不能为了两个女人而失去一代名将!’吴王是个开明君主,一点就通,心里气俏了。后来,见那些弱不经风的宫女经过你训练,果然英姿勃勃,他对你十分佩服。要不然,你又不是吴国人,他怎么会放心大胆拜你为大将呢!”

孙武听伍子胥这么一说,觉得吴王还是育度量的,便安下心来,准备大展鸿图了。

吴王拜孙武为大将后,设盛宴庆贺。酒席间,吴王说:“我平生之志,就是要称霸中原,让咱们南方人扬眉吐气,而楚国自特地盘大,人口多,处处和我作对,所以,要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必须击败楚国。另外,伍大夫一门忠良,为楚平王治国保疆立下汗马功劳。可恨楚平王听了奸巨费无忌谗言。杀了伍大夫父兄不算,还要斩草除根,追捕伍大夫。可怜伍大夫为了躲避追杀,逃到我们吴国,过昭关时一夜急白了头发。我一定要替伍大夫报仇,踏平楚国。不知孙将军对伐楚之事有何考虑?”

孙武说:“楚国我们一定要打的。不过,迫害伍大夫的楚平王己死好几年了,继位的楚昭王精励图治,国力强大,如果轻易出兵,我们很可能会失败。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百姓的生死,需要考虑周全,经过周密思考后,才能决断。一般人以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武力,其实不然,胜败依武力决雌雄,这是下策,不战而胜才是上策!”

吴王感到奇怪,问:“打仗就是两军对阵以决胜负,不战如何决胜负呢?”

伍子胥也弄不明白,催促孙武道:“你有什么高招,快说出来让我们听所。”

孙武微微一笑说:“胜利之道,有四种手段。第一,伐谋,就是事先探明敌人的意国,先发制人,以求精神上压倒对方,使敌人丧失斗志,从而获取胜利,此法为上策。第二,伐交,就是详细研究敌国有哪些同盟者,粉碎他们之间的同盟关系,从而削弱它的力量,此法为中策。第三,伐兵,即战争,用武力取胜,属下策,第四,伐城,攻城得胜,由于敌人坚守,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取胜,这是下下策。”

伍子胥说,“我明白了,攻打楚国,以伐谋和伐交为主,辅之以伐兵,对么?”

吴王也来了兴趣,问:“这伐谋和伐交,到底该如何做呢?”

孙武说:“削弱敌人有许多方法。比如,我虽强,但故意伪装成弱小,使敌人轻视我,丧失对我的警惕。再比如,利用奸细离间敌人的重要大臣,使之窝里斗。这些办法都属于伐谋策略!”

伍子胥连称这手段高明,他又问孙武:“伐交当如何做呢?”

孙武说:“说具体的吧,现在,楚国与唐、蔡两个小国结成同盟,如果我们攻楚,唐、蔡二国一定会出兵帮忙,和我作对。所以,我们要使用外交手段拉拢唐、蔡二国,这就是伐交之策。一旦唐、蔡二国保持中立或反过来帮我国去攻打楚国,楚王就招架不住了!”

吴王和伍子胥连声称好,佩服孙武的智慧和深谋远略,决定依计而行。

再说楚昭王风闻吴王拜孙武为大将,厉兵秣马要对楚国用兵,不禁优心忡忡。有一天夜里。楚王做了许多恶梦,清晨起来,头晕乎乎的。他觉得眼皮发涩,便走到窗前的茶几上,准备取铜镜照照脸。忽然,他发现有一把剑压在铜镜上,楚王拿起剑一看,剑刀在晨光里散发出蓝色的毫光,是把好剑。

这剑不是楚王平日佩带的那把,那把剑还挂在墙上。和这把剑相比,楚王那把佩剑柏形见绌。这剑是谁放在这里的呢?楚王感到十分奇怪,召集侍女查问,竟然无人知晓。楚王很不安,召来右令尹囊瓦议论此事。

囊瓦拍马屁说:“一定是大王治国有方,道德高尚,感动了上天,派神仙送给了大王这把宝剑。不然,后宫森严,连只鸟都飞不进来,有谁能进入大王卧室呢!”

楚王听了很高兴,将这把宝剑收藏了起来。

不久,楚国首都来了一个自称名叫风胡的锻冶匠。风胡是越国人,不仅以锻制好剑而名闻天下,而且还能识别各种名剑。楚国许多对剑有兴趣的人,都请风胡鉴定宝剑。不论什么剑,风胡只要看一眼,就可讲出此剑是谁造的,什么时候造的,有什么特征。这消息很快传到楚王耳里,便把风胡召入内宫,要他鉴定那把来历不明的宝剑。

风胡拔剑出鞘,只听得嗡地一声,那剑似闪电刺入双眼。风胡倒吸一口冷气,将剑搁在茶几上,躬起腰对剑虔诚地行了个大礼,嘴里喃喃地说着什么话。这神神鬼鬼的`行动,把楚王给弄懵了,两眼直瞪瞪地望着风胡。风胡的话音由小到大,“得罪你了,湛卢,我不知你到这里来了,有失远迎哟!”

楚王问风胡:“湛卢是谁?他在哪里?”

风胡仿佛眼梦里刚醒似地,慌忙说:“禀大王,‘湛卢’是这把剑的名字。这剑是越国名匠欧治子制造的。当年越王委托欧治子造了五把宝剑,将其中三把赠送给了吴王阖闾。吴王给这三把剑起了名字,即湛卢、磐郢、鱼肠。湛卢是三把剑中最好的一把,可称为天下第一剑。此剑为吴王所秘藏,怎么跑到楚国来了呢,奇事奇事!”

楚王听说自己得到的这把湛卢剑是天下第一宝剑,眼睛都笑眯了。不过,他又为这把剑来路不明而耽心:“既然此剑为吴王秘藏,怎么前几天早晨我见它突然出现在卧室呢,此事是凶是吉?”

风胡沉吟了良久,突然拍了个巴掌,说:“我想起来了,欧治子是我的朋友,他曾告诉我说,此剑是凝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天地之灵而铸成的。

佩于腰间,威势陡增,拔出此剑,百神助之,非王者不可有之。此剑还有灵性,若拥有者有违道义,它会愤然离去,自寻有德之王者。由此可知,此剑因吴王无道,离他而奔大王你来的。”

楚王猛然想起右令尹囊瓦说的神仙送宝剑的话来,既然两人的话不谋而合,可见是真的了。这种完全是胡说八道的话,楚王竟然深信不疑,他得意地哈哈大笑了起来,“上天是最公正的,最公正的哟!”忽然又不笑了,问风胡:“吴王有三把宝剑哩,其余二把剑还在么?”

风胡说:“磐郢剑,因吴王独生女儿染病而死,拿来陪葬了。鱼肠剑,已变为一堆废铁。大王你是知道的,吴王阖闾是杀了他的堂兄僚王,篡位自立为王的。他雇用刺客杀僚王就是用的鱼肠剑。这是丧天良的不道德行为,所以鱼肠剑消失了神力,变为废铁了。”

楚王悬着的心落地了,说:“如此看来,吴王一把宝剑也没有了,他已被上天所抛弃,从此我再也不用怕他了!”他奖赏了风胡许多金子。风胡得到了金子,就离开楚国到吴国去了。原来,这一切都是孙武暗中安排的。剑是雇用高手神偷送进楚宫里去的。风胡神神鬼鬼的言行,也是孙武布置的。

孙武神不知鬼不觉地用伐谋的策略,使楚王心高气傲而轻蔑吴国。骄兵必败,孙武没花多少代价,就让楚王迈出了失败的第一步。

孙武还要让楚王迈出失败的第二步、第三步。他密切注意着楚国的盟友唐、蔡两个小国的动向,寻找离间的机会。

机会终于等到了。他派到楚国的奸细回来报告,楚右令尹囊瓦得罪了唐、蔡两国国君,他们很怨恨他。

事情是这样的。唐、蔡两国,每年都要向楚国朝贡一次。今年,唐侯带了一匹千里名驹,蔡侯带了一件狐皮制的珍贵战袍,前往楚国献给楚王。右令尹囊瓦欲得这二件宝物,竟然派人在半途将两人阻挡,既不让他们去见楚王,又不让他们离开楚国。唐侯手下有个小头目,头脑比较灵活,心想何必为一匹马而让主人不明不白地滞留在楚国呢,半夜里偷出千里驹,献给了囊瓦,说:“我家大王,称赞你德高望重,特令我献上千里驹!”囊瓦立即放了唐侯,让他回国。蔡侯得知唐尹脱身的办法后,便也将狐皮战袍送给了囊瓦。蔡侯离开楚国边界时,气哼哼地说:“太欺侮人了,我虽为弱国之君,但总有一天,我要过边界杀了襄瓦这个老贼!”

孙武立即以吴王的名义,给蔡侯送去一件狐皮战袍,还有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听说楚右今尹夺了大王心爱的狐皮战袍,我感到震惊。楚虽为强国,囊瓦不过是一个臣子,蔡虽为弱国,大王你是堂堂一国之君。当臣子的怎么可以对君王强取豪夺呢。我也是一国之君,对囊瓦的行为非常气愤。特送狐皮战袍一件,以示慰问。蔡侯看了吴王的信,不禁流出了眼泪。心想,楚国是强国,吴国也是强国,还不如和吴国结盟呢。

唐侯也收到吴王送的千里驹和一封信。他也流出了眼泪,准备投靠吴王。

数日后,蔡、唐两国派使者秘密来到吴国。正式表示和吴国结盟,共同对付楚国。送走使臣后,吴王高兴地对孙武说:

“将军英明,不费一兵一卒,就使我得到蔡、唐两国五万军队!”

伍子胥说:“楚王失去五万,我得五万,合计有十万军队呢!大将军的伐交计谋可真行呀!”

吴王对孙武说:“大将军,现在可以对楚用兵了吧?”

孙武说:“楚王听信风胡的话,失去了戎心,唐、蔡两国暗中背叛,又削弱了他的力量。伐楚的条件已成熟了。不过,用兵前还要做一件事。”

吴王问:“什么事?”

孙武说:“我们南面的越国,对我窥视已久。万一他们在我们北上伐楚时,乘虚率倾国之兵进攻,我们腹背受敌,一夜之间就亡国了。”

吴王背脊是惊出了许多冷汗,失声说:“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孙武说:“派使者到越国去探探风声,就说我们准备伐楚,兵力和粮食都不够,向他们借兵借粮草。如果越国答应我们要求,则无犯我之意,到那时,才可以放心大胆去打楚国。”

伍子胥问:“万一越国拒绝呢?”

孙武说:“那他们一定会在背后攻我们。先下手为强,在伐楚之前,先解决它。”

数天以后,吴国使者到越国,向越王面陈吴王借兵借粮的要求。越王觉得事关重大,就与文臣武将商议,如何处置此事。武将胥抒说:“不能借,吴国人去打仗,让我们越国人白白去送死,天下哪有这种道理。”

丞相范蠡对越王说:“吴王向我借兵借粮,并不是真的求我援助,实质是来打探我们意图的,看我是否会趁他伐楚之际攻其不备。”

越王大吃一惊,问范蠡:“这事该如何处理?”

范蠡说:“派使者送一信给吴王,说我国贫穷,兵力薄弱,只能支援点粮食。这样,吴王才会安心伐楚。一旦吴王离开吴国伐楚,我们就在背后打他们出其不意,占其领土,这是上策!”越王考虑了一会,觉得范蠡的谋略不错,便写了封信,调拨军粮500 石,送到吴国。

孙武看了越王的信,问伍子胥意见如何。

伍子胥说:“越国送来军粮,表示无侵犯之意,我可放心大胆地伐楚了。”

孙武摇摇头,说:“这信是范蠡的一种欺骗手法。我们不可轻看范蠡,此人是善于用权谋的人。只送军粮而无士兵,这是个圈套。他以军粮安我心,等我伐楚离开国土后,他会遣兵来打我们。”

伍子胥说,“越国人真狡猾,干脆,找借口失消灭它。”

孙武摆摆手说:“人家待我以礼,送我军粮,我们却对他动武,这要失信子天下的,不可这么做。我已想出一个办法,派5000 军队守于吴越边境。

这样,我去攻楚国,越国就不会来犯了。”伍子胥不解地问:“越国真的来犯,5000 人管什么用呢?”

孙武说:“范蠡是聪明人,见我边境置兵,自知阴谋已被我识破,决不会对我用兵了。”

果然,范蠡得知吴国在国境置兵的消息后,叹了口气说。

“我送500 石军粮,原想迷惑吴国,竟然被识破。看来,孙武果然名不虚传,是个善于权术的人,和这样的人作战,不知什么时候会吃他计谋的亏,还是别去惹麻烦吧!”

孙武解除了后顾之忧后,正式誓师伐楚。进入楚国领土后,吴国连战连胜,把楚军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楚国的都城。楚王在随身护卫的护驾下,好不容易逃离楚国。称霸一时的楚王,落得个悲惨下场。

伐楚胜利后,吴王把第一大功归于孙武。但孙武不愿意做官,回老家隐居去了。他留下一部《孙子兵法》,是举世闻名的军事杰作。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