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前一句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5 04:40

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成语寓意

马援六十二岁的高龄还主动请缨出战,终“马革裹尸”而还,实现了他最初的诺言。“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马援,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战死疆场,他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马援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可见做人不能安于享乐,而应为正义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1 22:03
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马革裹尸是不是成语?
1个回答2024-01-28 03:54

是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

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近义]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 [反义] 临阵逃脱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结构] 主谓式。

马革裹尸是不是成语
1个回答2024-01-28 09:26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
[反义] 临阵逃脱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成语大全马革裹尸
1个回答2024-02-29 13:21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自]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1个回答2023-08-20 18:35
《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相关人物
1个回答2022-09-10 19:32
东汉名将马援
马革裹尸有什么典故?
1个回答2024-01-23 01:45

解释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形容视死如归的决心。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马革裹尸主人公
1个回答2024-02-12 23:51
马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马革裹尸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2-26 22:55

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成语寓意

马援六十二岁的高龄还主动请缨出战,终“马革裹尸”而还,实现了他最初的诺言。“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马援,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战死疆场,他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马援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可见做人不能安于享乐,而应为正义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扩展资料:

近义词:赴汤蹈火

[成语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典故出处]清·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近义词]出生入死

[反义词]贪生怕死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