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恶论

什么是善恶?善恶的相对论和绝对论
1个回答2022-08-10 23:17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
谁是无善无恶论者?
1个回答2022-12-02 11:07
孔夫子有一个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老子则主张是:“人之初,性本恶”;虽然老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但是老子认为人经过后天的教育是人是可以变得善良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有好人也有恶人;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善人,但善人还是有的;我想我能相信人的百分之多少,是因人而定的。
论人性的善与恶
1个回答2024-02-27 05:20
刚生出来的婴儿没有所谓善与恶,你叫他向善,他就向善。他导他向恶,他就向恶
人性本恶的论述
1个回答2024-02-08 19:51
道德经46(通行本02)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也;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这一章描述了人心运作的本质,也描述了人性本恶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追求美。
因此也就有了自我的观点,自我的坚持,于是就有了对抗,有了排斥,有了厌恶。
包括我们的观念,上啊下啊,常啊短啊,前啊后啊,真啊假啊,善啊恶啊,我啊你啊。

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后天思维模式”。
至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很明显这是扯淡的,因为有了善就有了恶。善恶本是一体。
人之出性本善就是人之初性本恶。

为什么说是扯淡哪?
因为后天之前还有先天哪,在七岁以前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处于先天思维的。
对好与坏的理解不过是大人传输的名词概念罢了。
没有恶那里来的善?
所以说性本善与性本恶都是没有依据的。人之出连性都没有那来的善恶?
“性恶论”和“性善论”是什么?
3个回答2022-11-11 20:12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性恶论”和“性善论”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08 09:04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性恶论与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1个回答2022-11-14 09:10
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属于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性所持的基本看法。
性善论,顾名思义,就是认为人一出生时是善良的。
代表人物:孔子
性恶论,就是认为人一出生是邪恶的。
代表人物:孟子
国外也有相类似的籂籂焚饺莳祭锋熄福陇理论,如人力资源管理的x理论
y理论
正义战胜邪恶的论点论据
1个回答2024-04-02 03:22
正义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邪恶只能祸害更多的人,当基数达到极值时,迫使大家加入正义的行业,最终战胜邪恶。
论人性的善与恶
3个回答2023-04-03 03:16
个人认为没有什么绝对的善恶之分,但是就世俗观念而言,应该人性本恶,感觉人刚生下来,作为一个单独个体,都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而自私在大家看来是不好的,所以是恶吧……其实不管你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是由内心出发的。都是你自己的欲望,不管怎么说都是因为对自己有利才去做。哪怕什么帮助他人,无私奉献,你是在物质上奉献了,但是你在精神上也有很大收获,你做这些好事还不是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啊之类的么~所以啊,个人觉得人真的是自私的,只是有时候自私了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人性善恶论
1个回答2024-01-04 01:30
《人类简史》第二章节,讲述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可能由于某种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结构,极大提高了人脑的思维能力,进而导致人类创造了语言,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在讲述这个过程时,特别提到了《圣经》中那颗知善恶树的果实。

知善恶树到底是什么?为此,我特地查询了相关的圣经故事。故事上说,上帝告诉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什么果实都可以吃,唯独知善恶树的果实不可以。可是,在撒旦的诱惑下,亚当和夏娃还是偷食了禁果。结果可想而知,上帝一怒之下就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园。

那么这种果实到底是什么?这就是人类定义善恶的能力。自从吃了果实后,人类就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人类开始有了想象,并把想象编制成故事,通过语言进行相互传播,让更多的人相信这些故事是真实的,进而形成了各种不同文化以及宗教。这种禁果其实是种权利,即定义善恶的权利,上帝不允许人类拥有它,可亚当和夏娃却偏偏偷吃了它。所以,上帝不满权利遭到了挑战,尽管亚当和夏娃最终被逐出伊甸园,但人类从此却在定义善恶的标准上获得了控制权。

看到这,我忽然想到了管理学里面经常争论的一个命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管理思路和理念。如果人性本善,在管理上就应该多尊重人性,管理方法上多从激励的角度上进行设计。如果人性本恶,在管理上就应该多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多进行培训和教育,让企业员工学会如何勤奋努力地工作。

为了这个命题,我又去查询了很多资料。儒家代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在西方世界,也有很多类似的争论,不一一列举。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性既无善、也无恶,人性怎样都是后天教育出来的。另一种认为人性既有善的部分,也有恶的部分,这是人的本性。而我个人更倾向于最后这种看法,即人性是善恶的共同体。当然,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也并不是真理。为了更好的思考这个哲学问题,我认为更科学的方法是应该从人类基因的角度和人类起源的历史来进行分析。

还是回到《人类简史》一书当中,按照作者的观点,人类如果真的是按照达尔文的进化树一步步地进化而来,那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因就一直根植与人类祖先体内。在出现远古人类这个物种之前,所有的物种都要面对这个自然世界的法则,进行残酷的生存竞争。这既包括物种间的竞争,也包括物种内的竞争。比如,为了生存下去,物种内可能也需要争夺有限的食物和生存空间;为了将自己的DNA遗传下去,雄性需要在族群内争夺统治权利,以获得与更多雌性进行交配的机会。所以,从这个进化的角度看,人类一直是自私的,更古不变。自私这种特质一直根植于人类的基因当中,古时如此,现代仍是,因为自私的基因并没有突变消失。远古的人类为了食物和交配进行竞争,而现代的人类虽然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竞争的本质并没有根本改变。

但《人类简史》一书中,也提到了另一个现实情况。人类是个群居物种,为了提高生存能力,一个族群需要共同狩猎,需要分享食物才能提高生存下来的机会。由于无法分清楚孩子的父亲是谁,早期的原始人类都是基于母系社会关系而连接在一起的。基于母系社会的族群成员会互相协作,互相照顾老人和孩子。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又有着无私和协作的一面。同时,随着认知革命的出现,人类对于善恶有了定义的能力,开始产生了文化,教育也成为了可能。所以,现代的社会我们发现,虽然世界上仍然存在战争、社会上仍然有犯罪、有各种各样的丑恶行为,但大多数人都愿意遵守共同的社会法律、认同共同的道德规范,法律和道德规范在对人类行为进行着事实上的约束。

从人类基因的角度上来讲,人性本是恶的;从人类起源的历史来看,人性本是善的。人是一种特别复杂的智能生物,先天的基因只能决定其中的一部分,但后天的教育又会改造另外一部分。所以,我更倾向于人既善又恶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改造某个人,特别是当一个人在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之前,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可以深刻改造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但即时如此,我们也不要忘记那深植于人体内恶的基因,因为基因仍然存在,恶的意念就不会主动消失。特别是当某人在某个特定充满诱惑的环境下,恶的潜意识可能会突然萌生出来,并战胜善的意识,成为主导人行为的决定力量。

根据以上的分析,人既善又恶,所以在企业管理当中,既要鼓励员工正常的工作行为,对每个人进行适当授权,保证工作生产正常展开;又要设置基本的企业规章制度,防范潜在可能的道德风险。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