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道街夏氏骨伤科

中医骨伤科学中骨病和创伤有什么区别
1个回答2022-12-17 09:22
创伤是由外伤造成的,骨病是由风,寒,湿,与内科疾病早成的。
干肛肠科好还是骨伤科好?
1个回答2022-09-29 22:22
当然是骨伤了
夏氏有什么好的名人吗?
1个回答2024-01-09 13:40

夏氏名人

夏姓名人辈出,早在先秦时的卫国,有一位名震遐尔的勇士夏育,传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在荆轲刺秦王时,有过一位名叫夏无且的侍医,由于他“以药囊提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秦以后,夏姓历代都有有所作为并且地位显赫的人物。

比如,东汉的护羌校尉、北地太守夏育。

三国魏有征西将军、都督夏侯玄,大将军夏侯敦,征西将军夏侯渊。

宋代出了两位夏姓宰相:夏竦、夏昌朝。

明代有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的夏原吉。

清代有小说家夏敬渠。

近代有诗人夏敬观,史学家、文学家夏曾佑。

现代有著名文学家夏丐尊,著名文学家夏征农,还有两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和夏曦。

夏(Xià)夏姓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裔。

西周初年,大禹的后裔东楼公被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建立了杞国,其后凡是没有被封的大禹的后裔基本都姓夏;杞国到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的弟弟佗逃亡到鲁国,佗的后世子孙也以夏作为自己的姓氏。

夏姓还有一支源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宣公杵臼的小儿子子西,字叫子夏,后来,子夏的孙子就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他的后代也就姓夏了。

汉代有夏姓名人夏馥。

夏统,晋朝人,自小贫困,但孝敬老人。

夏氏名人故事
1个回答2024-02-26 04:58
展开全部 夏丏尊,原名铸,他不愿意在参选之类的事,也怕别人选他,于是,他故意更名:夏丏尊,意思是有意让别人写错,写错之后,那些票就作废了。
夏氏名人故事
1个回答2024-03-11 10:11
展开全部 夏丏尊,原名铸,他不愿意在参选之类的事,也怕别人选他,于是,他故意更名:夏丏尊,意思是有意让别人写错,写错之后,那些票就作废了。
骨伤科,哪个正骨推拿手法最厉害
1个回答2023-08-08 05:04
民间有个王春亮,科室有个宋有名
姓氏夏的由来?
1个回答2023-02-16 01:23
这位的回答很对......这么详细我就不多说了....
夏姓氏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2-24 13:32

夏氏主要由姒姓夏氏和妫姓夏氏组成。其中以大禹後裔姒姓夏氏为主。

源于姒姓

1.在秦汉之前,姓氏有严格的区分,姓别源流,氏分贵贱。姒姓家族由于正处于这段历史的分水岭,家族地位非常显赫,因而姒姓诸氏,皆习惯称氏不称姓,沿用的姒姓一直以来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后裔皆以大禹后裔自居。在姒姓诸氏中比较常见的有夏氏,禹氏,欧氏,欧阳,党氏,夏侯氏等。

姒姓夏氏出自百朝之祖-夏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2.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为救万民于水火,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然而单一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未能成功。舜获得尧的权位後,殛鲧于羽山。“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就产生了夏禹。夏禹兼用疏导之术,踏遍神州大地,平山浚川,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了水患,封于颍川及南阳,都于夏邑,禹州,南阳等地。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平天下,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族名、国号夏后氏,源出姒姓。

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至夏后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封禹的后裔东楼公为杞侯。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

姒姓夏氏是中国一支极古老的姓氏,历史地位首屈一指。姒姓为上古四大姓之一(姜、姬、姒,嬴)夏后氏为上古四大氏之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夏后氏)。夏后氏失国以後演化为夏氏,中国最早的国号是夏朝,中国人最早称夏人,汉人本称即为夏族,皆和夏后氏有莫大渊源。

夏氏的起源
1个回答2024-04-12 19:10
  夏氏始祖―――夏启 夏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姒姓。传说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在梦里吃了慧苡而生禹,所以帝尧就赐禹以姒为姓。舜帝为了表彰禹治水的一系列功绩,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舜将帝位传给禹。夏禹死后,夏禹的儿子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夏立国四百余年,共传十三代,十六主。后因夏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国族人以国名“夏”为州孙梁姓,夏姓诞生,是为河南夏姓。(据此推断,我家可能源于此支吧,嘻嘻)

  二为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的弟弟佗(本姓姒)逃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便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这支夏姓后来迁至今安徽毫县,是为安徽夏姓。

  三为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周朝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于陈,建立陈国,史称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十册运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子夏的孙子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以后就有了夏姓。是为河南夏氏。 夏氏的郡望、堂号主要有: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设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和福建全省。谯郡,东汉建安未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三国时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等地。高阳郡,东汉桓帝设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称治高阳。鲁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相当于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晋改为郡。夏姓以“会稽”为堂号。秦及秦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山西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河北等地。至魏晋南北朝,夏姓在我国北方发展成为高阳、鲁郡两大郡望。魏晋之际,夏姓大举南迁,在江南形成了夏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会稽夏氏郡望。所以夏姓人口多以“会稽”为其堂号。唐宋以后,凯禅夏姓主要在江南的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繁衍生息,最终使夏姓成为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大姓。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