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的意思和注释

《敕勒歌》译文及注释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4-06 05:05
风把草吹低了见到牛羊
敕勒歌的注释译文
1个回答2022-11-25 23:09
??????
《敕勒歌》的原诗全文及释义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5 00:27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敕勒川的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敕勒歌”的赏析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颂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敕勒歌译文及注释
1个回答2023-12-13 19:58

敕勒歌译文及注释如下:

译文: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注释: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

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

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歌注释及译文
1个回答2023-12-15 14:36

敕勒歌注释及译文如下:

原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部族居住此地而得名。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幕。见(xiàn):同“现”。

译文: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敕勒族的一首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这首歌曲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是我国古代草原文化的珍贵遗产。

敕勒歌以敕勒川为背景,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的风光。在古代,敕勒族是我国北方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阴山山脉一带,以畜牧为生。敕勒川,位于阴山山脉脚下,是敕勒族的一片美丽的家园。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放牧,是敕勒人生活的理想之地。

在《敕勒歌》中,诗人通过描绘天幕、苍穹、草原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北国草原的壮丽景色。同时,通过描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表现了敕勒人生活的艰辛和畜牧业的繁荣。这些景象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敕勒族的生活状况和地域特色。

敕勒歌的歌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诗人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北国草原的壮丽景色和敕勒人的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敕勒歌的歌词富有韵律,旋律悠扬,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在古代,敕勒歌是敕勒人喜爱的歌曲,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文学和音乐价值外,敕勒歌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作为敕勒族的一首民歌,它反映了敕勒族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和地域特色。通过研究敕勒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在后世,敕勒歌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被广泛传唱。同时,敕勒歌的文学和音乐价值也被后世文人所借鉴。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及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等作品中,都借鉴了敕勒歌的艺术手法和意境。

总之,敕勒歌是我国古代一首具有极高文学、音乐和历史价值的民歌。它以敕勒川为背景,描绘了北国草原的壮丽景色,展现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敕勒歌作为古代草原文化的珍贵遗产,为我们了解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敕勒歌的意思全解加注释
1个回答2023-12-25 02:05

敕勒歌的意思全解加注释如下:

翻译: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注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1、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2、见(xiàn):同“现”,显露。

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4、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5、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6、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7、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8、见(xiàn):同“现”,显露。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

根据《通鉴》胡注“斛律金出敕勒”,可知《敕勒歌》是北齐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乐府解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表明这是一篇翻译作品。《敕勒歌》文本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东魏武定四年(546),东魏权臣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敕勒川中的敕勒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29 05:48

敕勒川交代的是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阴山下。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蔚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全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扩展资料: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敕勒歌》在布局、结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杰特之处。但这首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

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其史学和文化学乃至民族学上价值绝不低于文学创作。

敕勒歌(敕勒川)
1个回答2024-02-01 22:00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敕勒歌(敕勒川)
1个回答2024-04-02 21:09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②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④见――同“现”,呈现。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敕勒歌的诗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5 22:44
敕勒歌

朝代:南北朝
作者:乐府诗集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注释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