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京剧名家名段

京剧名家名段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7 07:54

京剧《彩楼配》选段刘秀荣、张春孝;京剧《洛神》选段姜亦珊;京剧《西厢记》选段表演:赵秀君;京剧《花田错》选段王晓燕;京剧《红娘》选段表演:常秋月、陈静等;京剧《定军山》选段表演:王平;京剧《罢宴》选段表演:袁慧琴、倪茂才;京剧《三娘教子》选段表演:迟小秋、朱强。

1、京剧《彩楼配》选段刘秀荣、张春孝

刘秀荣(1935年-2021年6月28日),曾用名维蔓,北京人,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角、王派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彩楼配》(传统剧目)是京剧《红鬃烈马》的一折,讲述的是:唐丞相王允第三女宝钏雪后游园,见门外有乞丐露宿,悯而询问,知名薛平贵,嘉其才志,心许之,赠以银米,并嘱在二月二日彩楼前伫候。王宝钏奉旨至彩楼抛球选婿,独于众王孙公子中,将彩球抛与薛平贵。

2、京剧《西厢记》选段表演:赵秀君

赵秀君: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青年京剧团旦角演员,生于1969年,1987年毕业于天津市戏曲学校。工青衣,艺宗张派。

京剧剧目《西厢记》由荀慧生编演,以红娘为主,至《拷红》止;张君秋等改编演出,以莺莺为主,名《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

3、京剧《花田错》选段王晓燕

京剧演员王晓燕,主攻青衣花衫行当,兼工梅派和程派。现任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副教授、表演系多剧种教研室主任。

《花田错》是中国经典京剧剧本之一,是一出藉由误会巧合、性别错置,发展出一段令观众从头笑到尾的轻松喜剧。剧本剧情节趣味、人物幽默。

4、京剧《红娘》选段表演:常秋月、陈静等

常秋月,女,北京京剧院 国家一级演员 工花旦 宗荀派、筱派、赵派 师从著名京剧荀派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常秋月扮相甜美妩媚、嗓音嘹亮玉润。

京剧《红娘》,取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说的是唐贞元年间,西洛书生张珙进京应试,在河中府普救寺邂逅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二人一见倾心,红娘从中搓合,最终结成眷属。此剧主人公是红娘,为荀派代表剧目。

哪几首流行歌曲里面,带有京剧的唱段!
1个回答2022-10-06 11:15
有魏晨的 少年游
好听的京剧段子
1个回答2024-03-04 14:16
你提到的是锁麟囊里春秋亭一折,其实京剧的唱词不能说大雅,它介于俗雅之间,比昆曲要贴近生活很多。旦角方面文辞优美的比如《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合衣睡稳,《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锁麟囊》的怕流水年华春去渺和一霎时,当日里,《春闺梦》的可怜负弩充前阵,《双阳公主》抖丝缰催动了桃花战马,《西厢记》听琴和晓来谁染得霜林绛,《天女散花》等等。个人建议听梅派程派张派。生角方面不太熟悉,比如《野猪林》大雪飘,《借东风》的习天书。
新观众的话可以先听流水板或是对唱,但建议传统剧目骨子老戏为主,新编戏良莠不齐,不好判断。而且建议多听大师的录音。
京剧经典唱段
1个回答2024-02-24 09:42

京剧经典唱段有杨宝森的《文昭关》二黄慢板及原板、马连良的《借东风》二黄导板、马连良的《甘露寺》选段、谭福英的《桑园寄子》。

1、杨宝森的《文昭关》二黄慢板及原板。

该唱段唱腔流畅舒展、浓郁圆润、苍凉悲切,没邪音、没怪味。行腔既有力度,又饱满充沛,虽高音稍嫌欠缺,但中、低音音质浑厚宽展,音量充足。对于长拖腔,杨先生行腔连绵自然,不赶不拖、抑扬顿挫、连贯均匀、自然圆活。

对于后面的快原板,杨先生唱得更是流畅舒展、自如自然、以字行腔、妙腔不断、嗽音巧施、疾如风雨、一气呵成,令人叫绝。总之,杨先生这段唱不以高、奇见长,而以韵味见长,堪称京剧老生唱段之经典。

2、马连良的《借东风》二黄导板、原板。该唱段是京剧马派代表唱段之一,也是戏迷非常爱听的京剧唱段之一。个人总结,马先生这段唱的特点为:宽亮飘逸、舒展大气、韵味悠长、神完气足,很具有马派特色,很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诱惑力,也很好地展现了诸葛亮满腹韬略、仙骨道风、镇定自信的非凡气质。

3、马连良的《甘露寺》选段。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该唱段是马派经典唱段之一,虽然不长,但艺术感染力颇高,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京剧唱段之一。个人总结,该唱段的特点:一是俏,二是洒脱,真正体现了京剧的唱就是说的特点。演唱亦庄亦谐、亦说亦唱、连贯流畅、层层递进、步步加码、一气呵成,颇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

4、谭福英的《桑园寄子》。

叹兄弟遭不幸一旦丧命。该唱段是主人公邓伯道悲叹弟弟早亡,自己携带子侄一路逃亡,来到弟弟坟前凄惨哭诉的一段唱。该唱段,谭富英先生唱得悲凉高亢、如泣如诉、圆润脆亮,神完气足,颇具谭派特色,极富艺术感染力,是京剧新谭派代表作之一。

求 好听的京剧片段 !
1个回答2024-02-18 07:08
  京剧经典剧目《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你最喜欢听的一段京剧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8 12:12
京剧程派的,较喜欢<春闺梦>,名字好,唱腔也美,可惜是悲剧.
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京剧经典唱段的唱词
1个回答2022-09-20 08:00
中国京剧戏考都有。
电影北京爱情故事说了五段故事,每段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6 16:15
每段故事没有结局。北爱是五个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不同看法。
北京的传统文化
1个回答2024-02-23 17:22
  北京传统文化之饮食



  北京烤鸭



  追溯北京烤鸭的创制年代,可以远及五个世纪前的明朝。15世纪初,明代迁都北京,烤鸭技术也带到北京。此后,烤鸭技术不断发展,烤鸭逐渐成为驰名全国的一道北京名菜。



  吃烤鸭最好的季节是春秋冬三季,因为烤鸭选用的是北京填鸭,冬春两季,肉质肥嫩;秋季鸭子肥壮,体大皮薄。烤好的鸭子呈枣红色,因烤鸭时是将鸭子身上刷上麦芽糖;烤出的鸭子趁热片好,片出的鸭肉讲究片片有肉,片片带皮,大小均匀,薄而不碎。佐料通常用甜面酱加葱条,还可配上黄瓜条、萝卜条。甜面酱是全聚德特别调配的,是吃烤鸭的最重要的佐料。吃时,用筷子挑一点儿甜面酱,放在荷叶饼上,夹几片鸭肉,放上几根葱条,黄瓜条或萝卜条,卷而食之。



  既有名吃,必有名店。著名的全聚德烤鸭店,就是首屈一指的名店。



  炒肝



  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



  吃炒肝时应就着小包子沿碗周围抿食。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铺面和肩挑两种。铺面者首推前门外的会仙居。



  北京天兴居制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灌肠



  明刘若愚《明宫史》中就有所记载。灌肠的色泽粉红,鲜润可口,咸辣酥香,别有风味。



  清光绪福兴居的灌肠很有名气,人称普掌柜的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西太后所喜。各大庙会所卖灌肠是用淀粉加红曲所制。据说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小肠灌绿豆粉芡和红曲,蒸熟后,外皮白色,肠心粉红。后来由于猪小肠与淀粉不相合,就用淀粉搓成肠子形,上锅蒸,但保持了灌肠的名称。再后也不用绿豆粉了,颜色也不象以前的好看。



  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



  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料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



  豆汁



  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



  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



  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



  茶汤



  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北京传统文化之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始于十二世纪,它符合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要求,是北京城百年来的传统住宅形式。



  四合,是指东南西北的房子都有,布局严整,院落敞亮,使人有雅静舒服的感觉,而且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方便。



  从前,北京人住房讲究很多,俗话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都乐意住路北的房子,四角整齐的院子,不喜欢倒下台阶,说那是进门跳坑。北京人有四句话: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友。



  院子里不能种松柏树和杨树,因为那是阴宅种的树木,现在已无所谓。



  北京的四合院分大、中、小三种规格。



  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从过道到后院去,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



  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墙开门,接起来的走廊。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时的那王府(在金鱼胡同)和恭王府(什刹海西街)等几个,壮观气派,还带花园。



  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



  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耳房是单开门,所谓“三正两耳”。



  七间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在山墙开门)套间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和耳房之间,有个过道儿,可以通后院。



  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砖地,雨过天晴的院子,不存水。院墙的正中间有一个月亮门儿,为了不让外院儿的人一眼就看见里院,就在月亮门儿的后边,立一个砖砌的或木制的影壁。有的在院里摆几盆花,摆个大鱼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凉。



  老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鹿顶的房子比厢房稍小一些,用做厨房或是仆人们住。



  南房七间的格局,尽东头儿的一间是大门洞儿,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



  尽西头儿的一间做车房或是做旁门。



  全套房子,讲究的是磨砖对缝,黄松木架,风火双檐,屋里是方砖地,窗明几净。除鹿顶、耳房、车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户。所谓“上支、下摘”就是上边的是两扇糊着高丽纸的窗户,外边的一扇,可以用两根细铁棍儿支起来。夏天,里面的那扇窗户,换上冷布用以通风。到了冬天,外边的那一扇就不支了,挡风避寒。下边的一扇窗户,是整扇儿的大玻璃。外边另有一扇护窗板,晚上把它挂上,早晨再摘下来。



  这种四合院解放后就分给几户人家住用,刚解放时北京大部分居民都住这种房子,现在北京人口逐年递增,大伙儿都兴高采烈的住楼房去了,这种房子是越来越少了……



  小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布局简单,一般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间,屋里有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是两暗一明。东西厢房个两间,南房(也叫倒座)三间,都是卧砖到顶、起脊的瓦房。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盘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儿的。



  一家子两三辈儿人,住个小四合院,独门独院,非常合适。家长住正房(上房、上屋),晚辈住厢房,南房作客厅后书房。院子里有砖铺的十字甬路,通到东西南北房搭理屋门,屋门前都有台阶儿。



  街门都是东南方,很少在正南方开门,因为庙门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全是清水脊的门楼儿,两扇对着关的街门,各有一个小铁环儿,用它敲门使。



  这种明清时代的主要建筑在今天林立的高楼大厦中越来越少了,不过有一批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是:西城区西交民巷87号、北新华街112号西城区西四北大街六条23号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1号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9号西城区前公用胡同15号东城区东四六条63――65号东城区礼士胡同129号东城区内务部街11号东城区圆恩寺后街7号东城区国祥胡同2号东城区方家胡同15号东城区府学胡同36号(包括交道口南大街小136号)崇文区新开路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