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
1个回答2022-10-10 23:15
被贬后的无奈
《记承天寺夜游》闲人含义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20 03:30
闲人是指无所事事清闲的人,文中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认为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这种美丽的景色,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境,也饱含了作者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中对闲人的理解
3个回答2022-09-03 09:55
闲人指清闲的人,苏轼因为被贬,所以此时的他以及张怀民为闲人,即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因为他能欣赏夜景,所以他自豪的认为自己是闲情逸致的人。
这里表现了苏轼自豪的心情以及不愿碌碌无为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闲人的诗句
1个回答2022-09-12 14:0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
1个回答2022-09-29 05:27
e……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讲了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3-05 20:3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个回答2024-03-13 05:56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门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相约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的英文翻译
1个回答2023-10-22 13:40
泉州承天寺。。。。
答谢中书书的原文 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
1个回答2022-07-31 07:25
书里有,自己找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2024-03-14 14:12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及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刚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射入,(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