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饮酒赏析

饮酒的赏析
1个回答2023-03-30 01:30
饮酒的赏析如下
一、饮酒的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米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二、全文赏析,这首诗大概作于诗人归隐后不久,题为"饮酒",实际上不过是借以述怀,取其漫然不受拘束之意。诗的开头是矛盾的两句,既然在人间建造住宅,那么肯定难以避免世界上万物的干扰,然而诗人却说亳"无车马喧"的感觉,世俗交往的喧扰丝亳没有,正当读者诧异的时候,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蓄势提顿,展出第三四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原来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闹不休、令人厌烦的尘世,所以即使身处"人境",亦如同偏僻之地一样。这四句主要阐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但客观之景、主观之情亦寓含其中。这里的"景"是个大的环境—"结庐在人境","情"则是超尘脱俗的心理感觉"而无车马喧",诗人引人注目地刻画了看似矛盾的环境与心态,读者自己便可以去领略"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下半篇转入对隐居生活乐趣的描写。"采菊东篱",多么自由自在,"悠然见"山,又是何等的闲适惬意。这两句主要是写景抒情,"南山"之景是"采菊东篱下"的诗人,在"悠然"自得的情况下看到的。一个"见"字,信手拈来,不费气力,把"悠然"自得的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主客观的感受被写得贞切自然,诗人淡泊的
心境与幽雅美丽的环境浑然无间紧密契合。接着描绘山间傍晚的风光,着意刻画了群鸟结伴而还的景象,用飞鸟类比诗人弃官隐居园田的事实,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的自我肯定,自我欣慰,使人觉察出诗人对躬耕田园生活颇为自得的心情。这两句的描写平易流畅,明白如话,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诗的末尾,诗人直抒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脱离世俗的"尘网"而高度觉醒的自白,此时诗人的思想已达到了无须加以辩说的大彻大悟的境界。心情愉快并非出于偶然,但"此中"究竟有什么"真意",诗人并未说出,或许
是用语言难以形容,或许应该让读者去领悟,韵味十足,言已尽而意无穷。
《饮酒》的赏析
1个回答2022-07-26 16:42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赏析饮酒(其五)
1个回答2023-01-19 14:41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古学千金谱》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饮酒》的诗句赏析
1个回答2023-02-17 06:3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饮酒》【赏析】这两句诗妙在自己无
心见山.远山自入双目,心与物游,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元好问的《饮酒》的赏析
1个回答2022-09-05 23:22
鹧鸪天 金·元好问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樵悴可怜生。
离骚读浑杀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解析: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 ,忧国忧民 ,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 ?”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
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 ,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 ,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 ,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 ,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 ,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 “ 憔悴 ”、“ 可怜 ”,暗扣上片“且看”句意。
《楚辞·渔父 》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但屈原却不去饮酒 ,仍是“ 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 ,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 ,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 )。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饮酒其一 陶渊明 赏析
0个回答2022-09-27 22:38
陶渊明饮酒赏析
1个回答2022-12-02 17:25
见字表达了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映入眼帘,见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当时悠闲自得的闲适之情。
赏析陶渊明《饮酒》
1个回答2022-09-10 10:26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静穆”、“淡远”的志趣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1个回答2023-01-13 06:40
《饮酒》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
1个回答2023-01-25 06:0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