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傲罗

哈利波特是傲罗吗?或者以后是?
1个回答2023-02-03 16:35
《死亡圣器》确实很好看
有人说哈利波特最后当了傲罗,可书里没说啊?
1个回答2023-02-07 02:45
这些系列畅销书通常都会留下一些空间,一方面是让人们去想象去回味,另一方面是为作者自己铺好后路-----万一哪天由于某些原因作者需要再出书,就可以打着前面的书的名号出续集或者外传-----这一点从好莱坞大片里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因此哈利波特系列虽然最后没有说明哈利及其他一些人的职业,但读者自己完全可以想象。甚至于某一天,J·K·罗琳由于某种原因,出一部哈利波特后传,到时候读者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哈利波特罗恩怎么画
1个回答2024-02-14 03:26

哈利波特罗恩画法如下:

第一步,我们画罗恩的脸部轮廓和眼睛。第二步,我们画罗恩的围脖。最后,画上罗恩的衣服和扫把,填涂上喜欢的颜色,哈利波特罗恩就画好啦。

拓展资料:罗恩·韦斯莱(英文:Ron Weasley)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著名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中的男二号,出生于1980年3月1日,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生。

他是哈利·波特的好友之一,另一名好友是赫敏·格兰杰,并且最终和赫敏·格兰杰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分别是罗丝·韦斯莱及雨果·韦斯莱。曾担任2年傲罗,后担任韦斯莱魔法把戏坊店长,其父亲为曾在魔法部担任禁止滥用麻瓜物品司司长的亚瑟·韦斯莱。

一年级时罗恩得到了他哥哥查理的旧魔杖,那是用白蜡木做的,末端有一根独角兽的毛。在《密室》开始时,魔杖被打人柳打成两半,他用魔法胶带把魔杖紧紧地粘在一起,但这之后,魔杖就严重失灵了,不仅回火,而且发出奇怪的声音,从另一端发射咒语。罗恩的新魔杖长十四英寸,有柳条和独角兽毛,是他在霍格沃茨上三年级前买的。

韦斯莱家族(The Weasleys)是古老的纯血统家族,他们都拥有一头火焰般的红发。眼睛为蓝色。韦斯莱家族是《哈利·波特》当中的一个非常庞大的巫师家族,是魔法界中少数仅存的纯血统家族之一,不过他们与混血巫师与普通人的关系相当亲密。

《哈利波特》中哈罗特是谁?
2个回答2023-07-14 09:50
哈2是黑魔法防御数教师
jk罗琳多会儿写的哈利波特
1个回答2023-02-04 20:55
1997~2007
普罗波利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5 12:16

普罗旺斯西红柿是由荷兰引进的一个新型水果型番茄,因为其口感甜度很高,而且番茄味儿十分浓郁且多汁,所以一经种植上市,就受到了大量人群的喜欢,而且售价也是很高,大几块钱甚至十多块钱一斤,而且就算是价格高,也档不住吃货们的嘴,真是名符其实的网红番茄

罗琳说哈利.波特将会是一场悲剧,是真的吗?
1个回答2023-07-13 03:15
佩服楼上的.
哈利波特里?帕西比罗恩大几岁
1个回答2024-02-04 10:56
珀西·伊格内修斯·韦斯莱(Percy Jgnatius Weasley),韦斯莱家的三儿子,比罗恩大四岁,是一个顽固的野心家。他是韦斯莱家族里惟一一个没有幽默感的异类,罗恩认为他“一个笑话哪怕只穿着多比的茶壶保暖套,几乎是光着身子在他面前跳舞,他也认不出来”。
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
1个回答2024-02-09 08:37
  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于1265年到达蒙古帝国的夏都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与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RustichellodaPisa)写出《马可·波罗游记》(IlMilione)。但其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却引发了争议。《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16世纪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学家赖麦锡(Ramusio)说,马可·波罗在1299年写完《游记》,“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注:Lach,p.35.)。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现存的《马可·波罗游记》有各种文字的119种版本。《马可·波罗游记》在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这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注:MauriceCollis,MarcoPolo,Collier'sEncyclopedia,vol.15,p.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