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 择邻而居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 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10-17 03:26
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曾经多次搬家。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24 11:17

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可惜孟母择邻处相关的故事是孟母三迁对不对?
1个回答2024-03-07 21:19
孟母择邻处相关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是对的,孟母重视环境教育
孟母三迁为择邻是什么意思?
4个回答2023-11-25 19:50
孟母三迁,汉语成语,拼音是mèng mǔ sān qiān,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出自《孟子题词》。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社会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孟母三迁择校而居
1个回答2023-12-02 18:52
      这是孩子们的第三所学校,我想没有人愿意给孩子频繁的换学校,第一次转学,因为北京严重的雾霾,孩子们一周持续的高热,二宝的鼻涕整个冬天就没有停止过,最终我们下定决心,离开医疗教育都最优的北京,刚好海南有一所北京知名双语学校的分校,就这样毅然决定南迁,这一年孩子度过的比较充实,学校也比较省心,可以住校周末接送,但因为一直奉行无条件陪伴亲密养育的原则,我仍然选择让孩走读,所以早7点10分晚8点十分,孩子在校时间比较长,没有了阅读时间,回家洗澡就睡觉,我希望有多一点家庭时间。刚好那段时间开始对国际教育有了一些了解,所以有了第二次的转学萌芽。

      清水湾,孩子们每年的冬天都会在这度过四个月,看似不着调的妈确实没怎么让孩子们在童年上各种补习班,除了音乐和体育,其它我并不着急,所以冬天我们都会来享受热带的阳光,海滩和蓝天,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快乐的回忆。

因为对湾区的喜爱和熟悉,一直期盼这里有一所好的学校。当得知北京最优秀的四中国际部团队来到这里办学,而学校的理念和我最近所感悟到的,所希望追求的教育理念恰好吻合,最重要的是,他们优厚的师资待遇让我坚信他们一定会吸引优秀的教师团队,小班制的理念,有经验有国际视野的创始人,背后对品质有极致要求的投资方——绿城,加上非盈利学校的性质,综合判断,我愿意让我的孩子做这个新学校的第一批创校生,当然,期间也有无数的焦虑,朋友们的各种忠言相劝,但我仍然相信自己考察思考后的各种理性分析以及感性中灵魂的指引。虽然校舍并未完全交付,只能在酒店营地教育,虽然系统并未完全建立,虽然家长需要来回接送不如以前的学校省心,但面对一支有着反思精神的团队,和蔼高素质的老师,力求完美的校长,在一切并未就绪,我们这些家长们的期待中学校就这样启航啦。

      我喜爱孩子们的阅览室,未来还有几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喜欢他们对阅读的重视;对体育音乐艺术的追求;欣赏他们对品格习惯的纠正引导;赞同他们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重视未来赋能课程;培养孩子对于科学海洋自然的探索;环保的学习,展示地球,自然以及美妙生命的纪录片课堂;还有第二外语的启蒙;提倡高尔夫运动的精神;社区的责任感,要做义工的服务意识;以及可以引领他人影响周围人的领导力精神;还有很多家长的课堂,大师课的引领……学习变得不再是分数,刷题,变得多维立体。当然,很多人会说,理念和现实落地都会有很大的偏差,当然,我们也一直在期待中验证着理念的落地,当我更多的了解整个团队,我就更加深信未来的学校一定会接近完美。

    下面,说说执行校长,也是我家二宝的同学妈妈,和她的接触更让我坚定的知道学校未来的样子。她做事情追求极致,对学校的每一片砖都一丝不苟,亲自开荒学校的卫生,她喜欢简洁有序的环境,对健康有着最前沿的认知,食堂里没有油炸食品,对青菜多样性的搭配,对食物营养的考量,对甜食的控制,甚至对学生体检机构都亲自一一落实,体检不再是走形式,一切都实实在在的恢复它本身的意义。当得知我的父亲需要看眼科,我自己都觉得麻烦没去找一个好医生,而她主动帮忙联系好认识的眼科医生;当她在得知学生家长父亲得了癌症,第一句话是我能为你做什么,并和那个妈妈一起眼角湿润,亲历那一幕,我知道,我的孩子会在爱心和富有同情心的引领中学习到人性的光芒。创校前她走遍了国内外的几十所学校考察,她是用一颗母亲的心来勾勒给予孩子们一所理想中的学校。

      作为爱提意见的家长,我一般也直言不讳,第一,我希望在问题中找到答案;第二,一个新的学校,每一个环节势必家长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每一次沟通,都是学校和家长磨合更好的契机,也是把学校当成孩子第二个家的负责任表现。但说实话,你的先生或太太每一次给你提意见你也不一定每次都接受,都能保证不生气、并思考和改进。但学校做到了,能在一分钟解决的绝不拖第二分钟。如果观念不同,他们或详尽的给你阐述他们的想法,从招生办的主任,孩子的班主任,学术主任,到校长,都是如此。他们开放的态度,没有因为你是外行而摒弃你的意见,而是反思行动以及改变。

说说孩子的好朋友,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淘气包,多动,不听指令,开学时不能好好的坐着听完一节课,但在学校的老师对行为规范的重视、对学习的引导,孩子进步飞速。

      每一次不自觉的帮孩子背书包,看到的老师,甚至校长都会马上让孩子来接过属于自己的责任,他们也引领着家长改变。石校长是个大块头,但对孩子比谁都和蔼,会给孩子们绘声绘色的讲绘本,会把在他办公室门口偷看的孩子请进办公室,介绍下他喜欢的书籍,也会和孩子们讲讲他学习的故事。最好的榜样就在身边,孩子的精神领袖一定是德才兼备,我们做不到的,学校给予。我们需要进步的,和孩子一起,接受未知,迎接改变。

      那天看了一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如果你认为教育昂贵,那就试试无知的代价吧。我不想留给孩子房子车子,我只想留给他独立的人格,终生热爱学习的能力,谋生的本领,尽可能从事热爱的工作,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公德心,作为地球一份子的世界公民意识,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勇气,还有最重要的——爱的能力。当然还有很多,他自己要去探索,而我会在父母的有效期的黄金十年,陪伴在侧,一起学习,进步,并肩同行。
孟母择邻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2 02:36
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柯也跟着他们。孟母见了,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搬到集市边上。因为小贩们都想赚钱,拼命招揽生意,孟柯也学着小贩们一样大喊,孟母见了,又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好。”孟母又一次搬家了,这次,她搬到了学堂,因为经常会有文人来学校作揖拜跪,孟柯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学读书,孟母说:“这才是理想的地方。”

孟柯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作声。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拆断了。她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成为了一个伟人。
孟母择邻是什么典故?
1个回答2024-02-20 06:46

孟母择邻是我国老幼皆知的历史典故,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普通人家的圣人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就是孟子。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邹国(即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一带)人。孟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此后,仅靠母亲艰难地抚养他。

孟子之所以学有所成,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孟母严格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孔子和他的思想,即孔孟之道,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他开办私学,向弟子讲授儒家的学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以后,将儒家的理论作为封建王朝统治的精神支柱,延续了几千年。这样一代大家,并非出在名门望族,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培养出来的。

第一次搬家

孟家附近有一片松林,松林旁边有一块墓地,只要谁家死了人,送葬的就从他家门口过。那时候,谁家死了人,都要办丧事,尤其大户人家,出殡、送葬非常热闹。队伍老长。送葬人的啼哭声和吹鼓手乐队的吹吹打打声混在一起,往往招来许多观看的人,其中小孩子最多。

小孟轲和小伙伴们看了以后,常模仿出殡、送葬,做游戏,也挖坑,埋假死人,堆土堆,之后,大家一起跪在土堆前哭哭啼啼。有的装成吹鼓手,拾个小木棍也学那吹吹打打的样子,他们玩个痛快,场面好不热闹。

孩子们经常做埋葬死人的游戏,被孟母知道了,她很生气。

一天小孟轲刚回家,孟母将他叫到屋内,严肃地对他说:“孩子,你记住,咱们家的祖先,是鲁国的富贵人家,后来衰落了,才搬迁到邹国来。你父亲是读书人,很有学识,可惜死得早。现在,我们家境贫寒,才住到这城外的荒野之地。你要好好读书才能对得起祖先啊!”为给孩子找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决定改变环境,不久把家迁到了城里。

第二次搬家

从此,小孟轲天天在家里认真读书,也没有伙伴来找他。可是,没有多久,小孟轲就坐不住了,总想到外边去看看。一天,孟母不在家,他偷偷跑到外边,一看,好热闹。因为,这个新家位居闹市,摊主的叫卖声,附近还有打铁匠。终日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人来人往。不久,小孟轲又结识了新的一群小伙伴。他们在一起玩耍,有时玩得高兴忘记回家吃饭。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有的模仿卖东西,高声叫卖,还有的当顾客。也真有趣。

小孟轲与伙伴一起尽情玩耍,常常忘记学习,孟母很生气。孟母想:住在这闹市,对孩子学习影响太大。于是,她历尽艰辛,又搬了一次家。

第三次搬家

这次,搬到城东学宫的对面去了。这里经常听到学宫里传出的琅琅的读书声。小孟轲也常常在墙外听那读书声,不由地跟着诵读。时间久了,小孟轲的心安定下来了,喜欢读书了。有时坐在家中一读就是一整天。孟母也很高兴。

孟轲小时很聪明,对诵读过的全能熟记。。别人做什么只要他见过的,就能模仿去做。例如,他常常到学宫门前往里面张望,看那里的孩子们怎样读书,怎样跟老师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代传下来的关于祭祀、朝拜方面的礼仪。这是当时官学规定的必学内容。

孟轲看见学生们跟老师学习周礼时的低头、弯腰、抱拳等的动作很好奇,回家自己就学着做,孟母见了,又以为是玩耍,心里有点不高兴。一问,才知这是在学作周礼。这下可使孟母高兴极了。不多久,孟母就求人将儿子送进学宫。让儿子开始系统地接受封建礼仪的教育。开始学习“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礼节、音乐、射箭、驾车、汉字、算术)。孟轲学习努力勤奋,常常下学回家接着学习,他进步很快。

总之,孟母为教育好幼小的儿子,不仅严格要求,而且为孩子学习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不畏劳苦,曾三次搬迁,让儿子安心学习。孟轲后来果然学有所成。因此,后世人们就以“孟母择邻”来表示慈母严格要求子女,教子有方。

孟子母亲选邻居
1个回答2024-01-26 00:30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08:48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就是孟母教育孟子最后三次搬家最后孟子成材的故事,孟母三迁告诉我们环境很重要。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