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战国篇子夷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7 07:43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他们的父亲十分喜爱他们,对他们抱有很大的希望。在两个儿子当中,父亲似乎欣赏叔齐更多一点,一直想把王位传给他。

  伯夷和叔齐很小就知道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明白掌管天下是一件裂返多么重要的事情,他们敬重尧、舜、禹的才德,更欣赏他们的勇气和胸怀。

  多年之后,孤竹国的国君去世了。

  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叔齐应该成为继承人,登基担当国君。然而叔齐坚决不答应,他认为自己的.哥哥比自己更贤能,更能治理好这个国家,于是,再三提出,让伯夷担任国君。

  伯夷对叔齐说:“父王让你担任国君,难道你想违令吗?”

  叔齐说:“我当然不想违命,也不会逃避职责,只是觉得你当国君,能让先王和列祖列宗更放心。”

  伯夷见说服不了叔齐,就独自一人逃走了。

  叔齐见伯夷逃走了,知道他想迫使自己即位,竟然也肆盯饥逃走了。

  两人都走了,而国君的位子又不能空着,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好在那些兄弟中另选了一个当国君。

  不久,叔齐找到了伯夷,他们听说周国的西伯昌因为善待老人而名扬天下的事情,就想去投奔他。可是,当他们赶到周国的时候,西伯昌已经去世了。

  西伯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他把父亲追谥为周文王后,率领大军,准备去讨伐商纣王。

  伯夷和叔齐知道这件事后,赶紧堵在大路上,阻止周武王发兵。

  他们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么能讨伐天子呢?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啊。”

  武王左右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气愤,他们拔出剑来,想杀掉他们。正在这个时候,太公望赶到了。他对大家说:“他们是两个仁义的人啊,千万不要伤害他们。”

  太公望还亲自搀扶他们起身,派人把他们送走了。

  几年之后,周武王平定了天下,推翻了商纣王朝的暴政,建立了强大的周朝。

  伯夷与叔齐认为,自己成为周朝的臣民是一件可耻的事,更朝换代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为了扞卫自己的气节,他们发誓不吃周朝的米,隐居在阳首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中条山脉西南端的某个地方则戚,靠采摘野菜充饥。

  伯夷写了一首歌,歌中说:“登上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神农、舜、禹的好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唉,我们快要死了,命运对我们实在不公平……”(

  不久,他们就饿死了。

  “不食周粟”这句成语讲的就是伯夷、叔齐的事情。世人肯定了他们的节义仁德,同时也指出了他们那有些愚顽的固执。
读《伯夷列传》之一
1个回答2024-02-29 09:04
《史记·伯夷列传》学习笔记(一)

文 觅箫笙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那些研究学问(或者著书立书)的人,他们要读(写)的事情很多(要读的资料很多),还要以六艺为考信的标准。(如果六艺里没有这样写,我们就要表示怀疑。)

诗书偏重在书。虞夏之文出自《尚书》的《尧典》《虞夏书》。

《尚书》虽然有所偏缺,《尧典》的文字可以知道禅让的事。

岳牧:岳指四方诸侯之长,牧指州牧。古代有四岳,尧时有九牧,舜时有十二牧。乃是才的意思。相传尧试舜试了28年,禹被试了17年。传位非常谨慎,慎重。

地方首长统统推荐,才在位置上让他试用一下丛困。掌管政务好几十年,功效已经(兴盛)显著(可以肯定他能做好事),然后才受让位。表示天下是贵重的器物,王位是重大的法统,传天下(若斯)如此的(困难)谨慎。这是儒家的说法。

说者指诸子杂记,一般指道家。出自《逍遥游》。

庄子《让王篇》有讲卞随,务光不肯接受商辩弊汤的让位。

这样子的现象怎么说呢?(此何以称焉?)

引出矛盾,表现出两个立场,两个不同的价值观。每一段都用问号结束,产生不安定感。

我有意见:我登上箕山(表现其主观性),上面(盖有……云,这是疑尤未定,但这里表示肯定)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序排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像吴太伯,伯夷这一类人都被孔子评论过的。就我所听到的许由务光节义更高,在六艺里,(概是大概粗略,不少是一点都没有)有关于许由务光的文词一点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圣人的推崇,所以孔子的序列才有用的渗灶念。)

怨是用希是指怨恨因此用的稀少。

孔子云这里,用了典故《论语·公冶长》

求仁得仁的背景:卫灵公去世传位给他的孙子辄而没有传位给儿子,父亲与儿子争位。就这件事,冉由问子贡,孔子是否会帮助卫国国君?子贡去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的回答是:“古之贤人也。”子贡又问:“怨乎?”答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子贡出来告诉冉由,老师不会帮助卫国国君的。子贡的判断:肯定兄弟让国,一定不会赞同父子争国。

我为伯夷之意悲痛,看他诗里表达的与没有怨恨不大一样。

其传由四部分:1、兄弟相让;伯夷不要是因为,如果要了就不孝;叔齐不要是因为他觉得这位置应该是哥哥的。伯夷叔齐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2、西伯主善养老,“盍往归焉(何不往归)”是两个人说的话。3、叩马劝谏武王。4、不食周粟而死。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伯夷列传主要事迹?
1个回答2024-03-25 11:06

《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作者司马迁。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伯夷不食周粟的故事大意?
1个回答2024-02-23 12:35

伯夷叔齐二人都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儿子,传说孤竹君临终前立叔齐为继承人,而叔齐却在孤竹君死后让位于伯夷,伯夷不肯接受,二人都争执不过对方,先后投奔到周国,后来武王伐纣,二人拦马劝谏未果,周朝建立后,伯夷叔齐都不愿食用周粟,逃往首阳山,采薇为食,直至饿死

要怎么买到辛夷坞作品系列人物书签 ?
1个回答2024-02-10 21:13
我是自己打印的,10张。你想要发你,自己打印去,可以用好一点的特种纸。不是特别清楚,但不用打印太大还是可以的。(你要是找到哪有卖的,就和我说说哦~)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1个回答2024-02-20 03:35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稿轮译注释如下:

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翻译: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桐枣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牧们推荐。

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者就是如此困难。然而,有人说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逃走隐居。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等人。

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局敬拆为什么呢?

下列哪篇作品不是相传是周公所作?()
1个回答2024-02-17 01:33
参考答案:A
东周列国故事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说说理由?
1个回答2024-01-25 14:46
东周列国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商鞅,商鞅变法。
东周列国故事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2-07 06:14
公元前279年,田单在齐国下都即墨城(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部)已经和入侵的燕国军队对峙了六年之久,他决定和燕军做最后的决战。他从城中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他们披上用绸绢制成的衣服,在上面画上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在它们的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把渍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巴上。他又把城墙凿开十几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点燃牛尾上的油脂芦苇,派五千精壮士兵跟在火牛的后边。牛被烧发热,都狂奔向前冲去,直迫燕军。
这就是田单有名的火牛阵。这一战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东周列国
1个回答2024-05-10 14:03
啦吴越宋秦(没崛起)楚齐,郑山杞鲁燕卫蔡陈曹晋等等都布原华北华东华南带春秋晋裂韩魏赵三战期主要诸侯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