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诗背景音乐

白头吟诗词背景
1个回答2024-03-24 03:07
据《西京杂记》卷三载,蜀地巨商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聪明美丽,有文采,通音乐。孀居在家时,与司马相如相爱,私奔相如,因生计艰难,曾得到卓王孙的资助。司马相如得势后,准备娶茂陵的一个女子为妾,卓文君得知就写了一首《白头吟》给他,表达自己的哀怨之情,相如因此打消了娶妾的念头。后世多用此调写妇女的被遗弃。
古琴吟背景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3:26

《古琴吟》又名《相思曲》,最早在1864年张鹤撰辑的《琴学入门》琴谱中。

“音音音,尔负心,真负心,辜负俺,辜负俺,到如今。记得当处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撇我古墙阴,秋风衰草白云深,流水高山何处寻。悲悲切切,冷冷清清,叫人怎禁。”

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常“携妓抱琴”游琼州红佛寺,后来此妓忽然病死,苏东坡用琴作为殉葬品,“葬之寺后粉墙西”。又过些年,琼州太守晚上住在红佛寺:“忽闻女子哽咽悲声”,长时间不停,第二天加以追究,只有一位老僧人说道曾有上述那末一段事,悲歌的也许就是这个女子的灵魂。太守命令开挖其墓葬,发现一女子抱着琴,还有一阙词,名《相思曲》,与夜里所听到的歌相同。

后一种说法是苏东坡“宿灵隐山房,夜半闻女子歌”,跟随她歌声,直到墙下而消失。第二天挖掘出一张古代的琴,依据那一首歌而作了这一曲。

风雨吟写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2-04 13:43

风雨吟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核岁信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诗歌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改轮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雀塌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葬花吟》是谁写的?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4-12 20:36
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石灰吟故事背景
1个回答2024-04-21 04:49
诗人朝代:明朝。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1459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译文】

经历千锤万凿而出了深山,

经历烈火焚烧也如同平常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

只要留下清清白白在人间。



【赏析】

本诗选自《忠肃集》,为诗人年青时所作。这是一首咏物诗,但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前两句主要写石灰的烧制暗喻若要做不平凡的人,定要经历“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般的考验。后两句议论是石灰的自白,点明石灰石甘愿经受此考验心态和原因: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为的是要把清白的本色留在人间。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通过对石灰的赞美,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于谦青年时代写的这首诗果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石灰吟》背景资料: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的时候,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完全可以接受其他朝中政要的建议,将明都南迁。可考虑到京城百姓的安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而《石灰吟》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可当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后,1457年2月,于谦却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于谦一生为国为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石灰吟》中的石灰不正是于谦的人生写照吗,而“吟”既是对于谦的赞美,也是对于谦的悲壮牺牲而感到惋惜。
石灰吟故事背景
1个回答2024-05-15 02:11
诗人朝代:明朝。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1459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译文】
经历千锤万凿而出了深山,
经历烈火焚烧也如同平常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
只要留下清清白白在人间。

【赏析】
本诗选自《忠肃集》,为诗人年青时所作。这是一首咏物诗,但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前两句主要写石灰的烧制暗喻若要做不平凡的人,定要经历“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般的考验。后两句议论是石灰的自白,点明石灰石甘愿经受此考验心态和原因: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为的是要把清白的本色留在人间。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通过对石灰的赞美,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于谦青年时代写的这首诗果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石灰吟》背景资料: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的时候,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完全可以接受其他朝中政要的建议,将明都南迁。可考虑到京城百姓的安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而《石灰吟》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可当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后,1457年2月,于谦却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于谦一生为国为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石灰吟》中的石灰不正是于谦的人生写照吗,而“吟”既是对于谦的赞美,也是对于谦的悲壮牺牲而感到惋惜。
美人吟故事背景?
1个回答2024-01-10 21:35

《美人吟》是内地著名歌手,李玲玉演唱的,这首歌发行于2005年9月1日,去年被网络歌手,王韵翻唱成功,再一次爆红网络。这首歌是《孝庄秘史》里面的片尾曲,这部电视剧是由宁静和马景涛主演,这是歌背后的故事就像大玉儿与多尔衮的故事一样,大玉儿对爱情的执着和痴心,这首歌唱出了红颜多薄命的伤感。

石灰吟写作背景
1个回答2022-11-18 23:08
《石灰吟》写作背景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的背景故事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07 21:34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一般认为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石灰吟创作背景
1个回答2022-11-17 10:47
《石灰吟》创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