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满阅读

杏满春林的故事是指哪个人?
1个回答2024-01-23 02:58
用于医生.

名称:杏林春满
  拼音:xìng lín chūn mǎn
  解释: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
  事例:他送给医生“杏林春满”的锦旗。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医生
  造句:这位医生真是杏林春满,妙手回春啊!
  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这里有这么个典故: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杏林春满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6 14:38
三国时期,著名医生董奉每天免费为人治病,医术十分高明,经常手到病除。病人要给他送礼,他坚决不收,只要求病人在他门前种一棵杏树,时间长了,他房子周围种上10万棵杏树,春天花开十分漂亮,他用杏树周济那些穷苦人家。
杏林春满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0 02:25
三国时期,著名医生董奉每天免费为人治病,医术十分高明,经常手到病除数悉。病人要给他送礼,他坚决不收,只要求病人在他门前种一棵杏树,时间长了,他房子周围种上10万棵杏树,这片林被称为杏林,春天花开十分漂亮,他用杏树周济卜枣那些穷苦人家。”。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型毕拆救济贫民百姓。
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读杏林春满的体会
1个回答2022-12-05 09:41
我们要学会坚持!
“杏林春满”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07 22:07

“杏林春满”的意思是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

读音:[ xìng lín chūn mǎn ]

典故: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例句:

你虽不能悬壶济世,却能驱散人们内心的雾霾,你虽不是杏林中人,却也留得杏林春满。

古往今来,“杏林春满”、“杏林春暖”成为病家赞颂医家医德高尚、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

中国自古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至于杏林春满、妙手仁心之说,更是众口相传。

这位医生真是杏林春满,妙手回春啊!

读了故事杏林春满的感想
1个回答2024-03-10 00:37
《杏林春满》的读后感 事情大概讲述了董奉医生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米,再把米献给贫苦的人们吃.他那医术、医德是多么值得赞叹,这让我想起曾经报道的一则消息:一个医生每去病人家治病,顺手牵羊偷了几件有价值的东西回家去.他各董奉相比,这医生是多么可恶.董奉救济穷人时,我想:这好比是山洪暴发后的救济衣服——雪中送炭啊!穷人接受大米时,一定很感激他,让穷人难忘他的恩情和他的品德.这时,董奉内心一定是很高兴和欣慰,高兴的是他们不用受苦受累了,欣慰的是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我想,他靠给人治病为生,家里有时应该揭不开锅,但还是大方的把米捐给了贫困农民.我们现在不少吃不少穿,就少这样善良的医生.董奉的精神是多么值得学习,那高尚的医德和救济穷人的心是多么重要呀!如果没有那董奉的高尚品德和救济穷人的心,我们可以想像有无数的人受苦、受累、挨饿;如果没有那颗责任心,有多少病人将死于病魔手中;如果没有那颗爱心,将有多少病人家属为求医而着急万分的东跑西跑;如果没有那颗心……现在的医生可以做到这样的可能不多,我不求医生做到救济穷人,但最起码要有董奉的高尚医德,能及时为穷人治病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爱心、责任心,让我们现在社会再出现无数个董奉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关爱,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杏林春满的内容?
1个回答2024-04-18 07:39

相传三国吴董奉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但使重病愈者植杏五株,轻者一株,积年蔚然成林。后因以"杏林"代指良医,并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称颂医术高明。

杏林春满比喻什么?
1个回答2024-01-28 07:35
解释: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

“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比喻医术高明。
杏林春满的比喻意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3 17:17
名称:杏来林春满

拼音:xìng lín chū自n mǎn
解释: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
事例:他送给医生“杏林春满”的锦旗。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医生
造句
1.这位医生真是杏林春满,妙手回春啊!
杏林春满:医生
1个回答2024-02-23 09:25
A 用杏林春满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国土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