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弟子规儿歌三百首

中华弟子规全集的观后感八百字
1个回答2024-01-26 06:40
  中华弟子规全集的观后感八百字,观后感如下:
  比如《中华弟子规动画片》是动画片,非常容易吸引孩子,孩子也看得懂其中的孝、悌、忠、信等道理。可是,孩子因为喜欢、入迷,看了一集又一集,当我们告诉孩子时间太长了,不能再看时,孩子便不愿意了,不愿意听父母的话,接下来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闹情绪、闹别扭。而此时她们似乎完全忘记了刚才的动画片中刚教她孝敬父母,现在她却因为看不了《中华弟子规动画片》而不愿听从父母教诲,违反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责,须顺承”的教诲。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上学期,学校曾经组织过一次“孝道演讲”的现场会,一位老师用孝的道理和故事打如庆动了全场,孩子们抱着爸爸、妈妈呜呜痛苦,孩子们完全被感动了。可是演讲结束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一本讲孝道的书籍,这时孩子们便开始向父母索要,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不少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想买这本书,可孩子消橡戚们的表现是什么呢?不少孩子一听到父母不给买这本书,便哭着闹着也要买,一副不给买就不依不挠的样子。许多父母无奈之下,只好掏钱买了。这个有意思的细节当时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但这里面却包含着很大的问题。孩子们刚听了一场孝道演讲,而且被感动的史无前例的痛哭,按说这场演讲对人的教化应该非常有效,可是孩子们接着便用哭闹的方式逼父母达成自己的意愿,马上做个违反孝道之事,而演讲者此时也并没有发现这有什么问题。试问:孝道难道只是用来感动的吗,孝道难道只是挂在嘴上讲的吗?

前面的两个例子,其实都反映了我们学习《弟子规》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只说不做!正如《弟子规》中最终告诫的: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如果只说不做,那书是会白读的,圣贤教育再好,做不到那也是没用的空理。所以,为什么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个社会如此衰落,为什么传统文化今天会有那么多人不认可,人们也体会不到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妙用?因为传统文化讲的拿陵道理,根本没有人真实的应用到生活中去,既然没有真正落实,再好的道理也不会产生效用,这样许多人便错误的认为传统文化讲的道理是没有用的、甚至是错误的。其实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圣贤教诲有问题,而是读书人出了问题:只说不做,严重败坏了圣贤教诲的名声。就如同老师教给我们如何种果树,我们也把方法背的滚瓜烂熟,可种树的时候呢我们就是不按这个方法去种,结果树栽不活、果实也结不出来,最后我们便气愤的说老师讲的道理都是错的,方法我明明背过了,只是我没按照那个做,结不出果实 却怨老师。这个人蠢到家了吧,但愿我们不再去做这样的事。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果希望运用《弟子规》培养孩子成才,那么首先父母应该切实学习、落实《弟子规》,父母如果都做不到,那孩子看到父母说一套、做一套,怎么可能还按《弟子规》上的做呢。另一方面,人都是有坏习气的,圣贤的教诲往往便是教我们弃恶扬善、修身改过的,如果我们一遇事情,不是用圣贤道理来处理,而是被以往的坏习气支配着做事,圣贤教诲毫不起作用,那读书又有何用?圣贤教诲只所以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问题和灾祸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如果学了不做,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下去便是以后人生的问题和灾祸。

所以,学习《弟子规》的根本在于落实,就是切实能做得到。即使现在还做不好或做不到,最起码也要入脑入心,有这些圣贤教诲的意识在脑子里。遇到事情,我们先要有能力辨别、认识,做到见微知著,从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从孩子哭闹、逼迫父母,看到孝道教育并未成功,看到嘴上讲、受感动,距离真正的“做得到”还很远。如果我们天天如此对待生活、对待事物,因循怠惰,结果便是看清事情的好坏,结果便是糊里糊涂的处理人生,这样怎么能期盼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呢?如此只会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罢了。

落实《弟子规》应该就在当下,就像一位老师讲的“当下就是考试”,每一件事情都在考验我们的智慧和德行。我们不用讲太多的豪言壮语,更不要虚荣傲慢,我们只需要用心的观察我们自己、观察孩子的行为,多想想我们的一言一行,倒底有没有偏离《弟子规》,我们有没有宽容自己的怠惰和错误,我们有没有“自欺欺人”,我们有没有拿着弟子规权当摆设装饰,我们有没有让弟子规成为我们和孩子的日常行为准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每个人遇到问题、烦恼和困境,都应该想到自己有没有偏离《弟子规》?自己当下的言行,有没有依照《弟子规》来做?若离开了当下落实,《弟子规》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又有何用?

  来源:YSD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一百字
1个回答2024-02-07 10:56
“有余力 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举闭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
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
冬者,岁之余前困;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
空余时间:冬天慧答念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
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中华弟子规小故事心得
1个回答2024-01-27 08:43
  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弟子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其实不然,学校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
先讲个故事: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官职最大时曾居太守之职,精通天文、历法,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偷藏了三只,临走时告辞袁术时,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在这里做客却怀揣着橘子回去,是什么原因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因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给我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很惊奇,往后常常称道此事

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 ,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要做孝顺父母的人!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规是不是中华经典
1个回答2024-03-13 06:38
不是。
弟子规,成书年代在清朝。只是儿童读物。

中华经典太多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老庄、阴符(道家)、黄帝内外经(医家)、孙子兵法、六韬三略(兵家)等等,这些是中国历代读书人公认的经典。
百家讲坛《弟子规》--钱文忠 出书没??
1个回答2024-01-29 17:57
当然出书了,去年就有了,去淘宝网看看吧.各地的新华书店也都有.谢谢
国学画报怎么画了有关弟子规百家姓
1个回答2024-02-16 22:35
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这些都是国学的启蒙教育,当然都是国学了!很正确啊!
中华弟子规的大写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3-18 15:01

中华弟子规的繁体字:

中华弟子规哪一集是端午节?
1个回答2024-01-18 10:57

中华弟子规第一集就是端午节。《中华弟子规》动画系列,是知名德育专家杨淑芬老师,继《中华德育故事》后又一崭新力作。由魔法宠物「小宠哥」穿针引线,将《弟子规》丰富睿智的内涵,活泼鲜明地融入孝孝和悌悌两兄弟妙趣横生的成长故事里。结合儿童成长心理,教导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学习承担一切进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扎根童蒙养正教育的最佳教材。 

计成语三百则宋词唐诗三百首弟子规千字文百
1个回答2024-01-25 00:51
《静夜思》唐·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